第(2/3)頁 “土地收入,我大概預算了一下,平均一個人,一年可以分到五十到八十塊錢。” “這個收入不多,但能保證一家人不會餓肚子,勉強能夠吃飽。” “有了這個收入,就算有人一年不干活,可以保證天天吃糠咽菜。” “如果想要家里日子過得好,那就要干活。” “這個干活,我可以保證,干滿一個月,收入大概能在三十塊錢左右。” “最后還有一個分紅,就是我們村里賺錢了,給大家分錢,因為村里是集體的,以后辦企業,也是集體的。” “差的時候,預估每個月一年有五十左右,多就不說了,我說一萬也行,咱們就按照最低的來算。” “所以,我們每個人,如果不干活,一年大概有一百塊錢左右,一個月十塊錢左右。” “如果干活,一個月大概四十塊錢左右。” 眾人一聽,頓時來勁了。 畢竟不干活一年也有一百。 “那為什么不干活也有錢啊?” “是啊!我們這些干活的也沒多多少啊!” “那老人也有錢嗎?” “剛出生的小孩有沒有錢?” 張軍聽完大家問題,解釋說道:“不干活也有錢,那是因為土地是百姓的,是大家的,企業也是大家的,所以不管干不干活,都有錢。” “老人有錢,但小孩要從三歲開始才有錢。”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這個模式一直運行下去,從三歲開始,每年可以分錢,一直到去世。” “除此之外,我剛才提到了會有集體企業。” “在我們計劃中,這個集體企業,因為要占據村集體的土地,所以村集體占股百分之十。” “這百分之十,是所有人的,是大家的。” “還有百分之九十怎么處理呢?” “大家集資!” “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把這個企業建設起來。” “然后把出力的人干了多少活,折算成錢,當做入股。” “出錢的人,就是直接入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