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興衰(番外三)-《暮漢昭唐》
第(3/3)頁
張田嗣在位三年,縱欲而亡,王導以國舅而輔太子張煜。因恐為王莽流言,愈發不問朝政。王敦好大喜功,遠征漠北無果,仍居高位。子弟借王導之名而作惡者眾,王導知而不罰,自娛書法,常自比鐘繇。
王導仕政三朝,任相掌權十二年,治下無大興之跡象,反而讓官場貪腐與土地兼并之風愈演愈烈。在王導病逝后的一年,關東民變頻繁。
王導之后,王敦欲繼相位,以獨掌朝政。而張煜為扳倒權臣王敦,重用外戚桓溫。桓溫率宮中甲士誅殺王敦,被張煜授尚書令,假代丞相事。
桓溫好比祖、劉,故執政之初,勸課農桑,改善吏治,抑制兼并,打擊朋黨,實施土斷,重視疾苦,改善教育。與張煜的共同執政七年,唐朝再次復興,史稱‘興寧興治’。
張煜駕崩,新主幼立,桓溫借機廢計相,令二權歸于丞相。并為進封國公,以近塞鮮卑反叛為由,率兵馬三次北伐,大有功績,受封楚國公。晚年雖有心神器,但因諸藩之故,始終忠心輔佐。
故在桓溫執政十三年間,其雖貪圖名利,但大量選用賢人,抑制朝野朋黨,裁撤冗余官職,穩固北疆安寧,一定程度上,止住了唐朝衰敗的跡象,
桓溫病逝,張襄以鐘、祖之禮安葬,列選紫勛功臣閣。張襄追崇高祖張虞之功,遂重設計相,由謝安、袁宏、苻堅三人輔政。
張襄處事公允明斷,賞罰分明,每日必與三公論事,政治為之一清。謝安雖出生高門,但卻能顧忌大局,將謝氏家族利益服從于唐王室。而苻堅以理藩郎出仕,因為氐人子弟,故尤崇漢家之學,潔身謙德,朝野無不敬服。
政治上,張襄修繕律法,重檢戶籍,選拔官吏,淘汰劣吏,政治為之清明。
軍事上,西域將軍府雖說內遷,但西域依舊存在。遼東高句麗崛起,由謝玄所募精兵討平。五溪郡改土歸流,鎮壓了五溪蠻叛軍。
經濟上,唐朝經貿發達,國政賦稅恢復至‘大康中興’時期。
故張襄在位的十六年里,政治、軍事、經濟煥發生機,令藩國賓服,歲歲進貢,不侵國土,史稱‘武德中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