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心聲被竊聽后,我成了大唐團寵》
第(1/3)頁
乾隆正在書房里把玩著一幅董其昌的《霜降帖》,那是一幅珍貴的書法作品,筆觸遒勁有力,透露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聽到腳步聲,乾隆輕聲問道:“回來了?”
李玉趕緊回答:“是,奴才已經把消息告訴皇后娘娘和公主殿下了。”
乾隆淡淡地笑了笑,仿佛已經預料到了這個結果。他說道:“皇后母女想必高興得不得了吧?”
李玉笑著說:“是,奴才侍奉娘娘多年,還沒見過她這么開心呢。”
乾隆嘆了口氣,目光變得深邃而遙遠。他說道:“后宮里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以女貴的,除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女兒稱帝后追贈為太后之尊,就只有她們兩個人了。”
李玉生怕乾隆不高興,趕緊拍馬屁:“皇后娘娘真是有福之人,明天禪讓大典結束后,新帝肯定會尊她為生母。但您是太上皇,尊貴無比,仍然是天地間第一人。”
乾隆苦笑了一下,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太上皇這個位置并不好坐,歷史上那么多皇帝,退位成為太上皇的那么少,就是因為這個位置的尷尬和無奈。
他,乾隆,目光深遠地望向窗外,天際邊似乎透出一絲曙光,那抹光線在晨曦中漸漸蔓延,如同希望的預兆。他的嘴角不經意間浮現出一抹欣慰的笑容,那是一種歷經滄桑后的釋然:“身為天下之主,我從未懼怕過大臣和外戚的權勢,那些明爭暗斗、權謀詭計,于我而言不過是宮廷日常。唯獨擔心的,是沒有合適的繼承人,會斷送了祖宗打下的基業。幸而,那個人,她的治國才能超越了前朝所有的帝王,能把皇位傳給她,我也算無愧于列祖列宗了。”
李玉在一旁,這位陪伴乾隆多年的老臣,臉上滿是歲月的痕跡,但眼神中卻透露出對皇上的忠誠與敬仰。他附和道:“皇上真是英明,慧眼識珠,為大清的未來鋪就了一條光明之路。”
乾隆感慨萬千,仿佛回到了那些年少登基的日子,那時的他,意氣風發,如今卻已兩鬢斑白。“想當初,我年少登基,到如今已經二十八年了。和元后富察氏感情深厚,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原本以為永璉、永琮能夠繼承大統,延續我們的愛情與夢想,可天意弄人,最終這江山還是落到了那拉氏的女兒手里……”
李玉笑著湊趣道:“皇后娘娘出身的那拉氏,雖然比不上元后富察氏在皇上心中的地位,但也是名門望族,太祖、太宗時期就顯赫無比,其血脈中流淌著高貴的血液。”
“確實如此,那拉氏……”乾隆的話音未落,心中突然一緊,笑容也凝固了。他的思緒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回到了那段遙遠的歷史之中。
恍惚間,他仿佛又回到了太祖努爾哈赤勸降金臺石,共同對抗大明的那段歷史。那時的太祖,英姿勃發,金臺石卻拒絕了太祖的好意,最終太祖怒而出兵葉赫部。城破之時,金臺石悲憤地立下了詛咒:“滅清者,葉赫那拉氏!”這個詛咒如同一個魔咒,迅速流傳開來,讓愛新覺羅氏上下人心惶惶。
于是,請來了大師批命。大師經過一番演算,臨行前留下了一句話:“大清興也那拉氏,亡也那拉氏!”這句話如同讖語,讓后來的幾位皇帝都對這個詛咒頗為忌憚。
畢竟,太祖的側妃就是葉赫那拉氏,她的兒子皇太極讓大清強盛起來。皇太極稱帝后,葉赫那拉氏母憑子貴,被追封為孝慈高皇后,成為清朝的首任皇后。這“興也那拉氏”的說法,在她身上得到了驗證。而正因為“興也那拉氏”應驗了,所以“亡也那拉氏”更讓人心生畏懼。
那拉氏歷史悠久,又可以稱為拿懶氏、納喇氏、納蘭氏,族群龐大,衍生出了四大分支,以部落區分,分別是葉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輝發那拉氏、哈達那拉氏。每一個分支都承載著那拉氏的榮耀與悲傷。
金臺石作為葉赫部的首領,他臨終前的詛咒,也被稱為葉赫那拉氏的詛咒。這個詛咒如同一個陰影,籠罩在大清的皇室之上。
先帝的正妻那拉氏,來自烏拉部落,因此被稱為烏拉那拉氏。葉赫那拉、烏拉那拉,雖然來自不同的部落,但都可以統稱為“那拉氏”。她們的血脈中流淌著相同的血液,也承載著相同的命運。
乾隆對“興也那拉氏,亡也那拉氏”的說法一直心存忌憚。他深知這個詛咒的分量,也深知那拉氏在大清歷史中的地位。因此,當初孝賢皇后去世,后宮中舒妃出身最高,家世顯赫,但因為她是葉赫那拉氏,與金臺石同脈,乾隆擔心詛咒應驗,所以遵循太后的意思,立了家道中落的烏拉那拉氏為皇后。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如今,皇位要傳給那拉氏的女兒,大清的國號也將被大炎取代,這無異于亡國。大清因葉赫那拉氏的兒子而興盛,又因烏拉那拉氏的女兒而滅亡。雖然兩位皇后來自不同的部落,但都屬于那拉氏。這仿佛是命運的輪回,讓人無法逃脫。
想到這里,乾隆心中一驚,喃喃自語道:“詛咒竟然應驗了,這豈不是天意?難道大清真的要亡于那拉氏的血脈嗎?”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與無奈,仿佛在面對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
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有定數。大清注定會亡于那拉氏的血脈,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乾隆深深地嘆了口氣,仿佛要將所有的憂愁與無奈都釋放出來。
第二天,晨光初露,紫禁城內的空氣仿佛都被朝霞染上了一層金色。早朝開始,滿、蒙、漢的大臣們陸續入宮。他們穿著各自的朝服,神色莊重,步伐穩健。明清兩朝的皇帝都在太和殿上朝,這是一個莊嚴而神圣的地方。
文武大臣們早早地就在殿外等候,他們或站或坐,低聲交談著。皇帝作為核心人物,每次都是壓軸出場。等到大臣們差不多到齊了,殿門才會緩緩打開,皇帝才會出現,接受群臣的朝拜。
然而今天,大臣們隱隱感覺到氣氛有些異常。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與不安,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將發生。
正在大家疑惑之際,殿外傳來一聲“吱呀”的開門聲。這聲音在寂靜的早晨顯得格外響亮,仿佛是一個信號,預示著新的開始。
群臣們魚貫而入,準備跪拜。然而,當他們抬頭看向龍椅時,卻驚訝地發現,龍椅上坐著的并不是乾隆,而是一位絕美如仙的女子。
這位女子不同于常人,她身穿大紅十二章龍袍,領口和袖口都繡著栩栩如生的龍紋,氣勢凜然。她的面容清秀脫俗,眉眼間透露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她的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夠洞察人心。
群臣們瞪大了眼睛,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位突然出現在龍椅上的女子。他們心中充滿了疑惑與震驚,不知道這位女子到底是誰,竟然敢坐在龍椅上,還穿著龍袍。
一位深受儒家禮法影響的漢臣勃然大怒,他指著李清歌的鼻子喝道:“你這個不知檢點的女人,竟敢僭越行事,真是死罪難逃!來人,剝下她的龍袍,立刻推出午門斬首示眾!”他的聲音充滿了憤怒與威嚴,仿佛要將這位女子置于死地。
其他不認識李清歌的大臣也紛紛怒斥她不知尊卑、不知死活。他們無法接受一個女子竟然敢穿著龍袍出現在這里,這是對皇權的挑釁與侮辱。
龍袍只有皇帝才能穿,太子也不敢用五爪金龍。區區一個女子,竟然敢穿著龍袍出現在這里,這不是造反是什么?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沉穩而有力的聲音響起:“休得無禮!這位是大炎的女王陛下!”
阿桂挺身而出,大聲喝止了那些憤怒的大臣。他身材高大,氣勢威嚴,仿佛一座不可動搖的山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決心,仿佛要保護這位女子不受任何傷害。
殿內其他人或許不知道李清歌的身份,但阿桂卻一清二楚。他深知這位女子的來歷與背景,也深知她的實力與手段。當初乾隆設下鴻門宴邀請李清歌,規格極高,出席的都是朝中重臣。雖然絕大多數臣子沒有見過李清歌,更不知道她的真面目,但阿桂卻有幸參加過那次宴會。他親眼見證了李清歌的智謀與武力,深知她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女子。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