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晉國歷史上,看來實在是找不出第二位比趙鞅更急需人才的主了。 中行氏、范氏被滅后,逃往齊國,其族人紛紛跟隨流亡去了齊國,許多人因此而成為齊國的農民,耕作于田間。 趙鞅回想起自己與這兩大家族斗爭的種種往事,感嘆道:“鳥雀入海而成蚌蛤,野雞入河而成大蛤,黿鱷魚鱉均因勢而變。唯有人是不會變的,著實可悲!” 家臣竇犨正在身邊,他微笑著對趙鞅道:“主公,臣聽說:君子應哀嘆不得賢人,不要哀嘆缺乏錢財;應哀嘆德行不足,不要哀嘆得不到寵愛;應哀嘆名聲不美,不要哀嘆不能長壽。 象范吉射和中行寅,因為不體恤百姓的苦難,謀求私利,擅政晉國,最終導致其子孫族人流落到齊國務農耕地。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廟的牛,現在變成在田畝中辛勤耕作的牛。這就是人的變化,可以說每天都在發生。” 趙鞅聽后連連點頭,尤其是聽到竇犨說君子應該哀嘆不得賢人后,想起中行氏、范氏有不少家臣,才能出眾。如今沒落于民間,流亡于國外,應該想方設法招之前來,委以重用。 趙鞅主意已定,親自草擬了一份用人名單,準備派人前去邀請。但史黯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故意問趙鞅:“主公,您希望讓范氏、中行氏的這些良臣做什么呢?” 趙鞅聽著覺得既好氣又好笑:“啊?只要是良臣,那就得好好提拔使用啊,這難道還要問么?” 史黯也笑了,他繼續問:“但是,您怎么肯定這些都是良臣呢?” 趙鞅有些詫異,道:“難道這些人都不是嗎?他們有的精于謀略,有的精通騎射,有的善于領兵,有的專于管理,怎么不是良臣了?” 史黯正色道:“主公,這些人在臣的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良臣,所以臣才會問主公這些問題的。臣聽說,事奉君主的人,應當勸諫君主之過失并幫助其改過,贊美君主之善行并鼓勵其堅持,意圖奉獻自己之才能并為君主建功立業,舉薦賢人并遴選能臣為君主所用,講述善惡成敗之事以供君主參謀。 真正的良臣,要用文德來引導君主,幫助君主實行正道,竭盡全力為君主效勞,不惜犧牲生命以捍衛君主。君主采納之則在朝任官,君主不納之則辭官而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