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存天理滅人欲-《回到宋朝當暴君》
第(1/3)頁
朱熹又說道:“蓋因萬物皆有氣,中原之氣與南海之氣迥異,則草木之氣不同。”
這就是朱子的核心思想。
其實道家提出了道的存在,也就是形而上。
但卻沒有解決哪些是道的問題,即形而下的問題。
形而下就是具體的器、法、術。
就跟中世紀的西方一樣,他們認為世界上存在一個永恒的真理,就是上帝。
但是呢?
完了?
完了!
這就坑爹了!
既然你提出了真理,卻不講清楚,那被教皇授封的國王血統高貴,是不是真理?
賤民天生低賤是不是真理?
真理一旦不具象,而政治就乘虛而入了。
直到文藝復興之后,西方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哪些是真理,即實驗因果關系。
所以愛因斯坦才說: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和(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是現代科學得以發展的兩大基礎。
例如萬有引力被證明客觀存在。
萬有引力就是將真理具象化,并開始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你可以認為萬有引力是法則,是道的表現之一。
而道家提出了道的存在,卻沒能發現像萬有引力這樣的法則。
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科學。
經過了千年的沉淀,儒家不斷融入道家,到朱熹這里,這位神童也感應到了道的存在。
即天地之間有一樣東西,它可以衍生出萬物,這東西就是道。
朱熹的名言“月映萬川,理一分殊”就是在闡述他對道的理解。
這句話是一種比喻,明月照山川萬里,明月為道,山川萬里都有了道,也就是道生萬物。
然后朱熹認為形而下的器是氣,認為萬物除了有本身的道,還有自身的氣。
朱熹的道就是天理。
氣是天理的具象表現。
這才有了朱熹回答趙淳中土之氣與南海之氣迥然不同的話。
其實趙寧也沒有真正開始全面解決形而下的問題,他提出了形而上的道來治國。
但大宋依舊沒有達成共識:哪些是形而下的,哪些是道的具象表現?
格物院的陳規發現了重力,它是道的具象表現之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