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存天理滅人欲-《回到宋朝當暴君》
第(2/3)頁
可這就能證明朱熹所說的氣不是道的具象表現(xiàn)嗎?
趙淳又說道:“何為氣?”
何為氣?
這個問題,在場的不少官員還真知道。
因為當年大儒張載對氣做過解釋。
張載認為,實存的世界是由兩種存在形態(tài)構成的:一種是太虛,一種是氣。
太虛不意味著不存在。
張載講: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張載的氣本論言簡意賅就是:太虛化作氣,氣再化作萬物,萬物再回到太虛。
萬物直接返回太虛,這是虛氣循環(huán)的過程。
而朱熹則將氣本論結合到了天理里。
在他的理論里,形而上的道是天理,形而下的器就是氣。
這里的氣和21世紀的氣是不一樣的,它大概類似于能量物資的一種概念。
朱熹道:“氣乃宇宙之本體,萬物之始基?!?
趙淳神色平靜,目光隨和,看起來就像一個鄰家少年郎。
眾大臣見他如此,以為無話可說了。
這也正常,這朱熹之言論,今日領大殿上諸位大臣也開了眼界。
不過大臣們心中有些疑惑,聽朱熹之言,他與陛下治國之策如此吻合,為何這些日民間傳出來的聲音,卻迥然不同?
趙淳繼續(xù)問道:“閣下之意,萬物皆有氣形成,形成之后,萬物又有自己的道,是這樣嗎?”
“是的?!?
趙淳又問道:“那豈不是人人相同?”
“氣有清濁、精粗、明昏、偏全、厚薄之別,是以人各不同,物各有異,氣之本性即萬物之本性。萬物皆有性,是以,性亙萬古,先天之性至純至善?!?
這話的意思是,氣也是有區(qū)別的,有區(qū)別的氣組成的人當然不一樣,所以氣的本來面目就是萬物的本來面目。
萬物的本來面目是一個永恒存在的,只要天地還在,萬物就一定有它的本來面目。
最后一句“先天之性至純至善”,意思就是,氣的本源是善的。
根據(jù)太虛化氣理論,即為太虛是善的。
例如人性本善。
這還是張載的氣本論。
朱熹又道:“然則天地之氣有善有惡,氣善者至明至誠,氣惡者,人之欲望也?!?
這句話又說了氣的本源太虛雖然是善的,但是一旦太虛化作氣,氣就有了不同的性質。
一個人由氣形成,既然氣的面目有了善和惡,人的體內自然也有了善和惡的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