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們就喜歡這樣的文章。 “我叫鄭非,是一名初中畢業即失業的待業青年 ...... ...... 身在棚戶區的我,既沒有一份穩定的鐵飯碗,也沒有單位愿意接收,像我這樣的人,成了城市里人人厭惡的游魂。 所以我決定去“死”。 可我的死,并不是真的死,而是向死而生......放下對環境的抱怨,放下對所有不公的不滿。 開始與自己和解。 為了能讓自己感受到生命確實還在流動,我去給一位壁畫師當學徒......夜里認真練習繪畫技巧。 (省略) 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我完成了蛻變,好不容易在一家名為先進的出版社里出版了我的首部漫畫《風云》。 ......” 整篇文章下來,并沒有提到半點被某報紙點名批評這件事,可卻無時無刻不在提他。 看到這里時,幾個編輯恍然大悟,難怪鄭非兩個字,有那么點熟悉,畢竟編輯室里,還真就有一本《風云》漫畫。 除了漫畫外,編輯室里,同樣也有那份《書包里到底藏著什么》的報紙。 他們對這篇文章意見有點大,認為對方是小題大作,故意套公式打壓對方。 編輯室里,原本還討論著,要不要寫一篇文章抨擊下那個姓江的,可沒想《風云》的正主居然來投稿了。 老編輯說道: “這篇文章,大家怎么看?” 幾個編輯笑了笑:“寫得好啊,還能怎么看,為待業青年發聲,看似經歷了很多苦難,可卻讓人充滿希望......好一個向死而生啊?!? “我覺得這個叫鄭非的,都可以不用畫畫了,直接來咱們報社當編輯了?!? “我覺得單獨刊登他這篇文章不夠,咱們再單獨采訪一下他?” “這個可以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