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參議員-《入侵美利堅》
第(2/3)頁
這些“疣豬”并非僅僅用于礦產運輸。
報告中詳細描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場景:中企利用這些飛行器,將大批光伏電池板運送到皮姆礦區附近的十幾個偏遠村莊。
這些村莊長期以來與外界幾乎隔絕,村民們住在簡陋的茅草屋里,缺乏食物和干凈的飲用水。
村民連最基本的農業生產都無法開展,生活完全依賴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救濟。
“一開始,村里只是多了些夜間照明的電燈,”
報告繼續寫道,“除了吸引孩子們在燈光下興奮地奔跑,以及整夜飛舞的飛蛾,似乎并沒有太多變化。”
然而,變化很快接踵而至。中企不僅送去了光伏電池板,還為這些村莊建立了通訊基站,并捐贈了大量廉價手機。
這些設備成本低廉,但對當地人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奢侈品。
“對村民們來說,‘疣豬’送去的不僅僅是電力,更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報告中這樣總結道,“有了電力和通訊,他們終于能夠與外界聯系,獲取信息,甚至開始嘗試小規模的農業生產。
這些現代工業品的到來,不但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更改變了政治格局。”
參議員手中的報告并非來自官方渠道,而是由非洲當地媒體和一些所謂的“公益”組織提供的。
報告中的內容詳實而生動,仿佛一幅描繪非洲生活的畫卷,緩緩展開在參議員的眼前。
這些“疣豬”像是一群勤勞的工蜂,穿梭在藍天與荒野之間,將現代文明的碎片灑向非洲那塊被世界遺忘的土地。
比如有數據記錄了無人駕駛的“疣豬”在一天內不知疲倦地連續飛行十幾個架次,將超過四噸的物資送往那些極度貧困的村莊。
“這些物資大多是二手貨,”報告中寫道,“包括舊衣服、淘汰的家電、臨期的藥品,甚至連光伏電池板也是從回收站里翻新的。”
盡管如此,這些物品對當地人來說卻是無價之寶。
村民們穿著印有“東大”字樣的校服,腳上蹬著被回收的球鞋,手里握著早已被淘汰的直板手機,臉上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村里人對這些工業品毫無抵抗力。他們迅速依附于中企派來的捐贈人員,甚至愿意為繼續獲得物資而服從命令。
這種依賴感在貧困的土壤中迅速生根發芽,成為了一種無形的控制力,連當地政府都無法擺脫。
“如果使用卡車運送同樣數量的物資,”記者繼續寫道,“至少需要一周時間才能送達,而且還需要兩名當地司機和四名志愿者。
然而,司機在當地是稀缺且高檔的職業,他們既難以雇傭,也不愿意冒險前往偏遠地區。”
相比之下,“疣豬”的效率令人驚嘆。它們不需要休息,不需要工資,更不需要擔心路途的危險。
報告中還提到,如果皮姆地區能夠建起一座光伏電站,“疣豬”就能以此為基地,向更遠的地區擴展它們的飛行范圍。
“對在當地開礦的中企來說,這不過是筆微不足道的投資,卻能換來堅實的安全屏障,將動亂的危險隔絕在外,以賺取更高的利潤。”
參議員放下報告,眉頭緊鎖。
這份報告不僅揭示了中企在非洲的影響力,更讓人意識到‘疣豬’這樣的技術工具,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世界的格局。
“這些飛行器,不僅僅是運輸工具,”他低聲自語道,“它們是改變的力量,是連接世界的橋梁。而我們,似乎已經落后了。”
看到這份報告,參議員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
他早就讓助手調查過米國同類產品的價格,結果令人沮喪——與“疣豬”相比,米國的產品價格幾乎高出一個數量級。
這種差距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更是市場競爭力的致命傷。
更讓他頭疼的是,米國在贊比亞乃至亞非拉缺乏大規模的礦業投資,也就是缺少運用場景。
偏偏這方面是‘東大’的強項。
如果硬要把類似的產品送到非洲,那純粹是“做慈善”,不僅無法帶來任何實際利益,反而會讓納稅人質疑這筆開支的合理性。
然而,如果不采取行動,米國多年來通過“援助”在非洲建立的影響力將面臨崩塌式的下滑。
畢竟,在貧困和匱乏的環境中,“有奶便是娘”是再現實不過的生存法則。
報告中還提到,“電力飛行”為了推廣“疣豬”,采取了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商業模式——租賃服務。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