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隨駕馬步都部署-《天子寧有種》
第(2/3)頁
約莫百步左右的距離,又是難度稍低的步射,對于他來說確實沒有什么壓力。
李奕收回目光,右手拇指戴上勾弓弦用的扳指,又在左手臂上套好護臂,左手執(zhí)弓,右手的指間夾一支箭,蓄勢待發(fā)。
眼見他準備妥當(dāng),一旁的太常寺官吏,當(dāng)即朗聲道:“弓矢既具,有司請射!”
話音剛落,李奕左手三指并攏,將沉甸甸的雕翎箭搭上弓弦,箭鏃寒光凜冽。
一個標準的開弓步法擺開,左臂前伸如抱滿月,右手控弦引弓如攬星河。
堅韌的弓弦在巨大的張力下,發(fā)出細微而令人心悸的“吱嘎”聲,厚重的復(fù)合弓臂被拉出一道驚心動魄的弧度,積蓄著足以撕裂空氣的磅礴力量!
整個校場內(nèi)外,鴉雀無聲。高臺上的皇帝和群臣,正饒有興致的觀摩著這一切。
李奕的眼神銳利如鷹隼,瞳孔深處只剩下遠處那一點朱紅。
他屏住呼吸,全身的精氣神在這一刻高度凝聚,匯于指尖,與那冰冷的箭鏃融為一體。
手臂、肩背的肌肉在官袍下繃緊如鐵石,紋絲不動。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凝固。
所有人的心神都系于那支搭在弦上、蓄勢待發(fā)的利箭,以及那個如山岳般巍然不動的身影。
下一刻——
“嘣!!!”
弓弦驚雷般炸響!
一道烏黑的流光撕裂了凝固的空氣,帶著刺耳的尖嘯,以肉眼難以捕捉的速度,如流星趕月般,直貫遠方!
“篤——”
一聲沉悶而清晰的穿透聲從百步之外傳來。
那支雕翎箭,不偏不倚,正中紅心!
尾羽猶自嗡嗡震顫!
緊接著,一發(fā)未息,二發(fā)已至……三發(fā),四發(fā),全中靶心!
真可謂:支左屈右何大工,象弭急收如列缺。
“四射,畢!”太常寺官吏高喝一聲。
“好!”“彩!”“李都使神射!”
震天的喝彩聲如同潮水般轟然爆發(fā),群臣無不撫掌贊嘆。
連御座上的皇帝,眼中也流露出毫不掩飾的贊賞之色,嘴角那抹溫煦的笑意更深了幾分。
李奕緩緩收弓,緊繃的肩背線條松弛下來。
他轉(zhuǎn)過身,面向御座,躬身拜道:“臣幸不辱命!”
柴榮朗聲大笑,聲音中充滿了贊許:“好!四箭皆中,大吉之兆!此番南征,我大周定能掃蕩不臣,開疆拓土!”
“眾卿,共飲此杯,壯我軍威!”
內(nèi)侍早已捧上御酒,柴榮擎杯而起,群臣同舉。
待李奕首射過后,禁軍驍將、各部悍勇,乃至通曉射藝的文臣僚屬,皆摩拳擦掌,紛紛下場試射。
一時間,弓弦錚鳴,箭矢破空之聲不絕于耳,喝彩與惋惜之聲此起彼伏。
宴射繼承唐代以來形成的慣例,既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又在政治上起到了拉攏臣僚、促進君臣關(guān)系的作用。
按規(guī)制算是典禮之一,但其實更像是皇帝請客吃飯,射箭則可以看作宴席中的娛樂活動。
箭術(shù)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可以盡情發(fā)揮。
事實上,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亂世中,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騎馬和射箭都算是基本功,只是側(cè)重點不一樣罷了。
畢竟射箭除了戰(zhàn)爭屬性之外,本身也是古代的娛樂項目,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庶百姓,誰都可以習(xí)練。
至于騎馬這方面,更是不用說。
因為五代至宋都承襲唐制,官員出行必須一律騎馬,只有年高體衰及德勛特許者,或貴婦女子才可以坐轎子代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