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擢新疏舊-《天子寧有種》
第(1/3)頁
張昭等一眾大臣聯名彈劾趙守微的這件事,起初李奕只當是消遣“樂子”瞧瞧熱鬧罷了。
然而等他轉頭細想一下,又覺得似乎沒這么簡單。
趙守微區區一個從八品下的右拾遺,雖因執掌諫諍而具有特殊政治地位,但真要治其罪狀,也只是臺官們的一句話。
何須張昭等歷仕數朝的老臣們如此興師動眾、大張旗鼓地聯名彈劾?
更耐人尋味的是時機與地點——偏偏選在南征大軍即將開拔、萬眾矚目的朔望大朝會上發難!
而張昭最后那番以太宗李世民和昭宗李曄為例的諫言。
其實更像是借題發揮,看似在規勸皇帝謹慎用人,但何嘗不是對皇帝的用人標準和方式,進行了一次極其含蓄的“抨擊”?
李奕越想,眉頭皺得越緊。
他并非喜歡瞎琢磨,但今日彈劾一事,透著一股刻意為之、小題大做的味道。
這背后……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關節?
若放在一兩年前,李奕或許真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這些朝堂上的彎彎繞繞漠不關心,只埋頭辦好自己手中的差事即可。
但今時不同往日——他不再是那個只管帶兵沖鋒陷陣的中下層將校了。
他如今是殿前司馬軍都指揮使,大周皇帝的姻親妹夫,剛剛還被欽點為隨駕都部署。
而身份地位的巨大躍升,也意味著他已無法再置身于波譎云詭的朝堂之外。
李奕的一舉一動皆在眾目睽睽之下。
任何一絲看似微小的政治動向,任何一個不起眼的事件,都可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最終波及到他自身的利益和處境。
由不得他不關注,由不得他不深思。
……
散朝的鐘磬聲終于響起,群臣按照品秩高低,魚貫而出。
李奕目光迅速掃過人群,鎖定了正與幾位同僚寒暄、準備離去的向訓。
他不動聲色地加快腳步,自然地湊了過去,恰好與向訓走到一處……二人的辦公地相距不遠,都在皇城西南角的衙署區,自然可以順路同行。
從正殿到各自衙署的這段路,倒是足夠二人說幾句話的了。
向訓何等人物,見李奕湊近,便知其意。他面上帶著慣常的溫和笑容,對李奕拱了拱手:“散朝了,李都使要回衙署嗎?你我正好順路,不如同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