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澄心觀-《天子寧有種》
第(1/3)頁
距離出征滿打滿算只剩兩天了,李奕肩頭的重擔反倒輕了幾分。
各項繁瑣的軍務早已安排妥當,人員調度、糧草轉運、軍械核查……樁樁件件都按部就班地運轉著,呈現出一種大戰前的有序靜謐,無需他再時時刻刻盯著操心。
參加完清晨那場決定諸多事宜的大朝會,李奕回到殿前司衙署處理了一陣日常公務。
無非是檢視有司呈送的文書、復核各部點卯的結果、批閱些零散的軍務條陳。
時間過得倒也快,很快便到了午膳時辰。
草草用過午飯,李奕并未急著離開皇城。他踱回自己的官房,靠在榻上小憩了片刻。
窗外春陽正好,暖意融融的光線透過雕花窗欞灑入,在青磚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細小的塵埃在光柱中無聲飛舞,整個官房內彌漫著一種令人心安的靜謐。
李奕閉目養神的同時,也在等待皇帝的召見。因為依照慣例,文臣武將受任重大差遣之后,皇帝往往會召至內殿,親自耳提面命一番。
這既是彰顯圣意恩寵,亦是拉近君臣情誼之舉。他這個剛被欽點為“隨駕行營馬步軍都部署”的親信大將,自然也不會例外。
果然,李奕小憩約莫半個時辰,門外便響起了署吏恭敬的通稟聲——皇帝派來召見的近侍到了。
李奕精神一振,立刻起身,動作利落地整理好衣冠袍帶。
然后并未過多耽擱,先是將提前準備好的皮囊子帶上,里面裝著要獻給皇帝的圖樣文書。
又吩咐署吏去帶左從覃到內外朝之間的宮門處等候。
安排妥當后,李奕便先行一步,隨那內侍前往皇帝所在的內殿。
待李奕趕到紫宸殿時,殿前廊廡下已立著數人。
李奕目光掃過,皆是熟識的面孔:宣徽南院使、東京正留守向訓,樞密副使、東京副留守王樸,剛被任命為鄴都北邊都部署的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韓通,暫兼大內都點檢的樞密院承旨、判三司事張美。
此刻他們齊聚御前,神情肅穆,顯然也是等待皇帝最后的面諭。
然而奇怪的是,李奕卻沒見到柴貴,此人是柴守禮之子,即世宗柴榮的同父弟……不過按照宗親法理,柴榮過繼給了太祖郭威,二人如今算是表兄弟。
李奕和柴貴不熟,但也見過一兩面,多少有點印象。對方被暫時委任為京城內外巡檢,應當也該被皇帝召見面諭。
也不知為何沒在這里出現……
另外幾人見李奕帶著皮囊子,心下都有些好奇,但礙于公事不方便詢問。
李奕和幾人互相寒暄了兩句,同時依照常例,把皮囊子交由殿外值守的近侍暫時保管。
隨后眾人便被內侍引了進去。
此刻殿內檀香裊裊,靜謐中只聞燭火輕微的噼啪聲。
相比于外朝正衙崇元殿的恢弘莊嚴、金碧輝煌,這紫宸殿作為皇帝日常批閱奏章、召見近臣的便殿,規模建制上顯得更為內斂。
整體的布置也柔和了許多,少了幾分象征皇權的冷硬威儀,多了幾分務實與人情氣息。
幾縷春日的微光透過精致的雕花窗欞,在金磚墁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勉強驅散了些深殿的幽邃。
皇帝端坐于寬大的御榻之上,并未穿著繁復沉重的朝服,只一身合體的玄色常服,更顯幾分利落干練與威儀內蘊。
柴榮微微抬手,聲音沉穩而清晰,打破了殿內的沉寂:“來人,賜座。”
“謝陛下隆恩!”幾人齊齊躬身應諾。
內侍早已備好錦凳,輕手輕腳地置于御榻下首。幾人依序落座,動作輕緩,盡量不發出聲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