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連王美芬都聽出來了其中的關鍵問題:“對啊,沒有國家的支持,你一個小孩唱的歌再好聽,觸及到了別人的利益,在業內都引起公憤了,以后想要進一步發展只會是越來越難!” 二興投給老媽一個贊許的笑容:“就是這么回事,我還在上學的年齡,國家即使想扶持我也不太可能,不然不等于是間接地鼓動學生的不務正業了?所以說,我的首張專輯是一定要出版的,但絕不會是現在,哪怕明知道少掙了太多的錢,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大家正說著,陳沛思、褚時茂的小品《吃面條》終于來到了,不僅讓爆笑的場面第一次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也由此促成了“小品”一詞的誕生。 按照二興的個人見解,頭幾年的春晚之所以經典乃至成為年夜飯的代名詞,跟這個小品的出現不無關系。 就是因為《吃面條》太好笑了,甚至在彩排的時候所有人都被逗得前仰后合,這樣的節目形式其實才是最適合春晚舞臺歡慶氛圍的。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春晚可是一個現場直播的超級舞臺,要面對全國人民的,讓觀眾笑成這樣到底行不行,就連演員自己上場前都是半信半疑。 結果現場效果出來后,不僅僅因滑稽幽默的表演讓廣大觀眾高度贊賞和認可,更重要的是從此有了歷年春晚上的小品表演風潮,真的可以說是歷史影響很深遠。 后來的小品藝術能夠深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陳沛思、褚時茂開創先河般地勇于創新,無疑才有了后來這種表演類型的藝術地位。 其實小品就是這樣,它是不斷地挖掘社會上小老百姓的凡人小事,才更能達到人們都喜聞樂見的喜劇效果,雖然故事情節通俗,不夠雅致,但內在卻變得精巧。 陪著笑,望著一家人都在捧著肚子的開心,二興的內心感慨良多。 有那么一刻,他不再以自己所擁有的上帝視角而感到驕傲,而是覺得跟大家一樣的各種的人生初體驗,才會是最真實的生活感受。 第二天,二興瞞著大家,把他從燕京帶回來的禮物,悄悄地交代給了南秉浩,吩咐他不到老家不能讓任何人看到。 其實就是一臺“燕京”牌的14吋黑白電視機,卻有可能是徐家坎子村的第一臺。 雖然姥爺家得到了王傳文那套房的現金補償,但那個年代農村人能吃飽飯都很困難,將近二百塊錢一臺的電視,他們是絕不舍得花錢買的。 而且那邊的全面通電也沒有幾年,大多數村民為了省錢,平時的時候連電燈也不舍得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