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三段:制度變革必然伴隨痛點。組織不是治病,是育人。 最后一句: “誰想把規矩變成擋箭牌,我就把他送去看真正的規矩長什么樣。” …… 第二天,這封“答復意見”被組織部長拿到會議上通讀一遍。 有些人當場冷笑,有些人低頭不語,有些人臉憋得通紅。 組織部長合上信紙,抬起頭,只說了一句: “書記批了。” “按李冬生這個方向,繼續干。” …… 那天下午,李冬生下去調研,走得特別快。 沒人攔他。 可所有人都在背后看著他。 那是一種再也繞不過去的感覺: 這個人,他真成了。 成了一個能改動整套流程的人。 也成了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新舊之爭”的代言人。 …… 晚上十點,李冬生回辦公室,門口站著一個人。 是之前名單被刷下去的“第十名”,叫鄒彥秋。 他手上拿著一本舊筆記本,神情拘謹。 “李處,我想補一份調研材料。” “那年我在河西區做災后重建,原本有流程,但后來合并了,就沒掛上圖。” “我不是想爭,但我想讓你知道,我——不是個混吃等升的人。” 李冬生接過本子,翻開,第一頁是照片。 第二頁,是人名。 第三頁,開始是密密麻麻的走訪筆記、河道結構圖、拆遷對照表。 他翻了很久。 最后合上。 “你上不上,我說了不算。” “但你干沒干,我看得出來。” 他抬頭看鄒彥秋,語氣很淡: “你不是為了補材料來的。” “你是怕——被歷史忘了。” “我記著了。” “行了,回去吧。” 那一晚,鄒彥秋站在樓道盡頭,許久才轉身。 燈光里,是一個新官場的影子,被照亮了一角。 李冬生“頂風破格”這事,在基層也炸了鍋。 不是罵他的人多,而是來求他的人多。 光是一周時間,組織系統后臺掛號的“調研回補申請”就遞進來五十六份,全部標注:“愿意補材料”“愿意接受回訪核查”。 市組織辦的接線員都傻了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