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墨爾本的朝陽剛漫過羅德拉沃爾球場的穹頂,BJ復興路的 CCTV5演播廳已經亮起了全部燈光。 主持人胡利正對著鏡頭整理領帶,他身后的大屏幕被分割成四個畫面:左側是顧誠在訓練場的最后熱身,右側是德約科維奇的賽前祈禱,下方兩個小窗分別顯示著雙方的交手記錄(0次)和賠率變化(顧誠 1.85 vs德約科維奇 1.95)。 很顯然,對于這場比賽,外界更傾向于第一次踏入澳網公開賽的顧誠能夠拿下比賽的勝利。 但,雙方的賠率其實相差不大。 之前的一號種子德約科維奇不是沒有機會。 “各位觀眾朋友們,歡迎收看 2025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四分之一決賽的直播。” 胡利的聲音透過衛(wèi)星信號傳向全國千萬臺電視,“這場比賽被外媒稱為‘網球進化的十字路口’——中國選手顧誠將挑戰(zhàn)現世界第一德約科維奇,新與舊的碰撞,即將在這片硬地上揭曉答案。” 解說嘉賓童欣的面前攤著三張戰(zhàn)術圖,其中一張用紅筆圈出顧誠的反手區(qū)域:“根據前三輪數據,顧誠的反手成功率比正手低 22個百分點,但他的發(fā)球有 43%瞄準對手反手位。 這是典型的‘以攻代守’。德約科維奇的戰(zhàn)術很明確,就是要把顧誠從網前引下來,逼迫他進行底線相持。” 演播廳的實時數據屏上,觀眾互動投票正在刷新:51%的觀眾認為顧誠會贏下首局,33%支持德約科維奇,剩下 16%選擇“不好說”。 胡利指向這個數據:“很明顯,大家都意識到這場比賽的懸念有多大。注意看顧誠的拋球訓練,他的手臂擺動幅度比去年小了 15度,這正是為了提高發(fā)球速度做出的調整。” 此時的羅德拉沃爾球場,場地工作人員正在用測濕儀檢查地面。 數值顯示 18%的濕度——這對顧誠的發(fā)球有利,干燥的空氣能讓球速更快。 而德約科維奇的體能教練正在給他的水瓶里加電解質粉末,這種橙色液體能在高溫下維持肌肉耐力,墨爾本的午后氣溫已經升到 32攝氏度。 主裁米爾金娜拿著一枚鍍金銀幣走向網前時,全場的歡呼聲突然降了半個調。 這枚印有澳網百年紀念圖案的硬幣,將決定誰先發(fā)球——在職業(yè)網球中,首局發(fā)球權的重要性相當于足球比賽的開球權,尤其是在雙方實力接近時。 顧誠站在網的左側,陽光剛好照在他的側臉,睫毛在臉頰投下細碎的陰影。 他的球拍斜靠在肩頭,拍線的張力比 ATP平均值高 3磅,這能讓截擊更精準,但也更容易斷線。 德約科維奇站在右側,藍色運動服的領口別著一個小小的十字架徽章,這是他每次比賽的幸運符。 “顧誠選正面還是反面?”米爾金娜的英語帶著塞爾維亞口音。 顧誠抬起頭,目光掠過硬幣上的網球圖案:“正面。” 他的聲音比平時稍低,因為緊張而有些沙啞。 德約科維奇突然笑了笑,用流利的英語說:“你知道嗎?我第一次在這里奪冠時,也是猜的正面。” 這句話讓顧誠愣了一下。 他沒想到這位網壇傳奇會主動搭話,轉播鏡頭捕捉到他耳根泛起的紅暈。“我看過那場比賽錄像,” 顧誠的回答帶著一絲靦腆,“你的反手直線至今沒人能復制。” “但你的發(fā)球,” 德約科維奇的眼神掃過顧誠的球拍,“比我見過的任何人都像‘出膛炮彈’——古利克森的比喻很貼切。” 他刻意加重了“炮彈”兩個字,語氣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挑戰(zhàn)。 看臺上的貝克爾突然對古利克森說:“諾瓦克在心理博弈,他想讓顧誠意識到自己在被研究。” 而嘉賓席的麥肯羅則在筆記本上寫下:“對話時長 27秒,德約科維奇的心率穩(wěn)定在 85次/分鐘,顧誠 102次——經驗差距在這里。” 米爾金娜舉起硬幣,指尖在陽光下泛著光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