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顧誠的第二記發球帶著強烈的上旋,拋球高度比第一分低了 5厘米。當 球拍以 220公里/小時的速度擊中球時,整個球體仿佛被擰成了麻花狀,落地后突然向上竄起,軌跡如同被磁鐵吸引般彎曲。 德約科維奇的站位被迫后移了半步,這讓他的回球失去了進攻性。 顧誠抓住機會再次沖向網前,這次他的站位比平均水平靠前 45厘米,恰好在貝克爾提到的“危險區域”邊緣。 他的眼睛始終盯著德約科維奇的手腕——那里的肌肉收縮模式會提前 0.1秒暴露擊球方向。 當塞爾維亞人的正手開始揮動時,他的截擊已經啟動,拍面像手術刀般精準地切向球的側部。 德約科維奇的回球卻突然改變了節奏。他 的擊球點比常規高了 30厘米,讓球帶著強烈的下旋飛向顧誠的腳下——這正是貝克爾預言的“破解網前優勢”的方法。 顧誠的身體突然做出一個劈叉般的動作,膝蓋幾乎觸地,球拍在離地 15厘米處撈起球,回球擦著網帶飛過,落在德約科維奇無法觸及的區域。 看臺上的周明遠老人差點把保溫壺掉在地上。 他身邊的年輕人正在用手機直播,鏡頭劇烈晃動著,背景音里能聽到自己變調的歡呼。 轉播中心的馬克興奮地拍打控制臺:“捕捉到了!剛才的肌肉發力順序完全反常識,股四頭肌在 0.3秒內完成了從放松到緊繃的轉換!” ESPN的評論員安德魯對著麥克風大喊:“這根本不是人類能做出的動作!顧誠的神經反應速度已經突破了已知的運動員極限!” 而在《紐約時報》的實時報道頁面,哈珀教授的評論正在更新:“這就是‘技術爆炸’的具象化——當訓練體系跳出傳統框架,人類能達到的高度將重新定義。” 德約科維奇的第二次發球選擇了出人意料的戰術。 他的拋球比平時更靠前,球拍觸球時幾乎沒有施加任何旋轉,球像一塊被拋出的石頭般直線飛行,速度只有 182公里/小時,但落點卻精準得如同用尺子量過。 這是網球中最詭異的“無旋球”,沒有旋轉帶來的軌跡偏移,完全依靠線路和落點取勝。 顧誠的“手冢領域”第一次出現了破綻。 他的身體依然按照預判的旋轉球路線移動,但無旋球的飛行軌跡卻截然不同。當他意識到錯誤時,球已經落在了離他半米遠的地方。 他拼命伸展手臂,球拍邊緣勉強擦到球,但回球軟弱無力地飛向網前。 德約科維奇如獵豹般沖向網前,正手擊球帶著雷霆萬鈞的力量,球像炮彈般砸在顧誠的腳下。 這一次,顧誠沒能做出奇跡般的救球,球在他的球拍前彈起兩米高,飛出了邊線。 整個球場陷入短暫的寂靜,隨后爆發出混合著驚嘆與歡呼的聲浪。 看臺上的貝克爾猛地拍了下桌子,他的記事本掉在地上,露出里面關于“無旋球”的詳細筆記——那是他三年前就提醒德約科維奇練習的秘密武器。 “就是這個!”他對古利克森喊道,“沒有旋轉,就沒有可以預判的軌跡,手冢領域自然失效!” Twitter上,#無旋球破解手冢領域#的話題在 30秒內登上熱搜。 前溫網冠軍麥肯羅正在直播:“這是經驗的勝利!德約科維奇知道所有花哨技術的命門在哪里。無旋球就像武俠里的‘以無招勝有招’,讓對手的所有預判系統都失效。” 而在 B站“00后網球觀”話題下,有人開始爭論:“這只是運氣!顧誠下次就會適應這種球路?!? 接下來的七分變成了教科書般的戰術博弈。 顧誠的發球依然保持著 220公里/小時以上的速度,但德約科維奇開始刻意站得更靠后,將回合拉長到 8拍以上——這是他消耗對手體能的經典策略。 第 5分時,兩人展開了長達 23拍的相持,顧誠的網前截擊被德約科維奇不可思議地救回,而塞爾維亞人的底線深球又被顧誠用詭異的反手切削擋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