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辰時,四刻-《再死一次就無敵了》
第(1/3)頁
辰時,四刻。
百名裝備精良的禁衛軍,站在金鑾殿外朱紅的檐柱旁。富麗堂皇的宮殿內,是大炎的文武百官。左邊官員的官袍上繡著各類飛禽,右邊官員的官袍上繡著各種走獸。按照官階,位列左右。
掠過百官,最前方是手持拂塵的大太監,再往后則是龍椅。可這把象征著權利的寶座上,此刻卻是空空如也。
大炎女帝劉蕓,今年五十二歲。傳聞她年輕時縱欲過度,導致身體變得很虛。還有一種說法,是她生下太子趙瑾時落下病根。無論真相是什么,女帝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確實大不如前。
就算偶爾上朝也不愿坐龍椅,更偏愛靠墻的珠簾后面,這樣更自由些。
今年是炎歷二十三年,丁巳年。
己酉年,即炎歷十五年,有八名言官死諫。稱先帝駕崩時女帝以太子年幼為由,把持朝政數載。如今當朝太子趙瑾已及弱冠,理應歸還大周皇位。
女帝大怒,將言官們下獄。試圖通過嚴刑審訊,問出幕后主使。
事實證明好漢是少數,而孬種是大多數。為了活命,有言官當庭翻供。被指認者為活命,又供出一人。如果供無可供就攀咬,將輔國重臣全部牽連。
她不管這些人以前立過何等功勞,一律按謀反罪論處。上京城內的官員更是被替換過半,史稱‘己酉事變’。
天下悠悠,眾人之口難堵。
縱然女帝殺光了反對者,可心里始終膈應得慌。也不知道是賭氣還是在意外界評價,此后竟再也沒坐過龍椅。
這般大環境下,無人公然反對。但誰又知道,背地里是怎么罵她的?讀書人確實不善殺伐,但筆桿子可不弱。
己酉事變后,朝廷一度陷入停擺的狀態。可隨著當年的科舉結束,這一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翰林院有傲骨的學士不少,但你不干有得是寒門子弟干。
見官職來一人少一個,稱病辭官的文臣們再也坐不住了,陸續出山效力。
先帝趙淼在位時,國家大事通常由宰相總領六部商討出解決方案,再交由宦官組建的內閣批紅,最終呈報皇上。
到了女帝劉蕓執政期間,為了扼制宰相的權力,將職位一分為二。
前禮部侍郎石懷仁擢右宰相,負責禮部、刑部和戶部的諸多事宜。左宰相由女帝年輕時豢養的面首周易擔任,負責余下的吏部、兵部和工部。
要知道吏部管文選考功,兵部管武選武庫,都是朝里最好的肥差。這下全落入面首之手,扶持意味再明顯不過。
提到這位左宰相周易,就不得不多說兩句。他世代屠戶,與舞文弄墨的文人沒有共同話題。能夠登上炎國權力的高層,全都是拜他弟弟周倉所賜。
炎歷七年,劉蕓的女兒少陵公主得到一位又高又帥的面首周倉。因其某方面特別擅長,便介紹給了自己的母親。
周倉得寵后,沒忘記家人。經常給女帝吹枕頭風,說他哥哥周易有雙如簧巧舌,技術絲毫不遜色于自己。如此兩兄弟先后入朝,成為女帝身邊的寵臣。
巔峰時期,周家兩兄弟的權力比宰相和內閣加起來都要大。必須給他們送足夠貴重的禮物,才有資格見到女帝。
這種靠一技之長獲得地位的人,自然遭到天下學子鄙夷。他們沒有辱罵女帝的勇氣,卻敢私下編排周家兄弟。
或許是因為忠于皇室,亦或是不站隊的緣故。由官宦們組建的內閣,在己酉事變中罕有地沒有出現傷亡。首席執筆太監洪清平失蹤后,由他的干兒子洪安接任以往職務,重組為新內閣。
目前的炎國朝堂,在劉蕓的運作下已經另成體系。若遇重大事件,會由左宰相或右宰相共同提出方案。如果雙方對內容均無異議,才會交內閣審核。確認后呈報女帝,進行最終的拍板。
礙于左右宰相間立場不同,多數方案都不符合共同利益。導致許多事情都不用通知女帝,大大降低了工作量。
唯有雙方獲益或者其中一方做出妥協,才能推動方案的執行。若是達不成共識又必須解決,就得自己搞錢處理。
沒錢或者不愿意掏自己的錢推動方案執行怎么辦?那就苦一苦百姓吧。畢竟這么多年,都是這么過來的。
曾有官員批評女帝嚴重怠政,后果可想而知。當天諫言第二天不到就人間蒸發,從此再也沒有人見過其蹤跡。
隨著年齡增大,女帝的上朝次數越來越少。不過左右宰相以及內閣這三駕馬車,還是能夠維系大炎的日常運轉。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正當大太監高聲詢問時,一位內閣太監從龍椅右側的偏門跑進來。
他湊到大太監旁邊耳語了兩句,隨后躬身作揖悄悄退出金鑾殿。
文武百官們又不是瞎子,知道多半是女帝傳話,都十分默契地待在原位。
果不其然,大太監將仙氣飄飄的拂塵往右肩上一搭,尖細著聲音喊道:
“陛下口諭。”
原本站著的大臣們,聞言紛紛跪拜下來口誦萬歲。大太監像是很喜歡這番景象,視線從眾人身上一一掠過。約莫過了十多秒,才肯宣布后面的內容:
“陛下說了,今晚燈會時會有重大的事情宣布。所有二品及以上的官員必須到場,不許告假,欽此。”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