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翰林院過去算是智囊一類。” “若是參與進報社,便會成為朝廷的喉舌,這的確對翰林院學士地位是一個極大的加強,但同時也會形成新的利益集團,而這個利益集團本身就跟舊有的利益集團是沖突的。” “所以夫子擔心的有些過了。” “因為我提出的這些事,究其根本,就是權勢的再分配。” “新的不來,舊的不去。” “得利者不會甘于將到手的權利拱手讓出的,而好不容易成為既得利益者,同樣不會,因而最終不會演變成孤軍奮戰,而是一個利益集團,跟另一個利益集團的攻訐,不過以目前的六部情況,這種情況是不足為懼的。” “六部已經明顯不合時宜了。” “天下的進程中,對于官員的職業性、專業性越來越強,而六部的官員職能太過籠統,也太過寬泛,看似將官員的能力發揮最大化,其實反而限制了官員的能動性,因而拆分六部,也將是一個必然的事。” “陛下通過胡惟庸案,已近乎是明牌的廢除了丞相制。” “而今六部尚書中,吏、戶兩部尚書依舊空缺,而且遲遲沒有補人,這又何嘗不是陛下的一個嘗試?” 聞言。 劉三吾愣了一下。 拆分六部,這同樣是他之前根本沒想過的事,但聽夏之白這么一說,卻感覺有幾分道理,因為六部的權利太集中了,也太大了,哪怕是陛下都忌憚戶部、吏部,因而拆分六部,將六部官署拆為多個官署,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隨即。 劉三吾又察覺到了不對。 這一切都是按照夏之白的想法去推斷的。 陛下自開國以來,就奉行的小政府,也一直提倡縮減官員數量,而要是拆分六部,豈不意味著朝廷的官員數,將會大幅提升,朝廷官員增加了,地方官員同樣要增加,這無疑會增加大量的財政支出。 這是大明支撐不起的。 劉三吾沉聲道:“這只是你的個人之見,不當數的,我作為翰林院的老學士,不能眼睜睜看著你將翰林院拖入到這種政治旋渦中,稍有不慎,便會將院中其他的翰林學士引入死路。” “我需要對他們負責。”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