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沈奇的意思是,咱們不走《nature》的投稿系統了,直接發e-mail給他們的負責人。我以前都是這么操作的。 哪個行業皆有超脫于規定之外的特殊人士,特事特辦吧。武俊強在英國待過一段時間,他被組織安排與《nature》的負責人進行聯系。 武俊強寫了封e-mail,收件人是喬治布雷克,抄送沈奇。 “布雷克博士: 你好。 我是燕大沈奇科研中心生物實驗室的研究員武俊強,在我們團隊負責人沈奇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完成了一項基因方面的研究,論文稿貼在附件欄,請查收并盼回復。” 《nature》是周刊,因而其發表科學新聞及研究成果的周期是非常快的。 這也是沈奇偏愛《nature》的另外一個原因。 跟《nature》相比,季刊甚至是年刊性質的數學期刊真的是太拖沓了。 這都什么年代了,更新量才是王道呀。 量大管飽同樣適用于科學類雜志的讀者群。 即便《nature》的更新速度為行業最快,但從稿件進入/submit系統,到稿件被正式接受,平均周期也有13個星期。 13個星期之后,如果作者的論文稿沒被編輯退回,那么論文稿將進入審稿人評審階段。 如果審稿人過審了,則在7個星期之后,論文將發表于《nature》上。 也就是說從投稿到發表,一篇《nature》論文出現在大眾讀者眼前的平均周期為20個星期。 這是在論文質量非常高的前提下的平均值。 而一半的論文,在編輯這關就被直接咔嚓掉了,根本無法進入審稿人評審階段。 也有特殊情況,那就是《nature》編輯部認為的重要論文。 重要論文通常會在收到稿件后一個月之內發表,目前為止,《nature》的最快發表紀錄是5天,由沈奇的應用物理團隊保持。 英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