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nature》編輯部。 一如既往的繁忙。 和《nature》讀者群的認知有所不同,《nature》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并非都是50歲以上的大叔大媽。 實際上《nature》編輯團隊的成員大多是年輕人,他們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大部分在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做過博士后。 《nature》的編輯團隊在總編的領導下又分為兩個組,生命科學組與自然科學組。 喬治布雷克博士是自然科學組的主編,他是美國人,在mit實驗室做過博士后研究,今年也只有39歲而已。 美國人非常重視電子郵件。 你給美國人發手機信息,他們可能在第二天才會回復你,也有可能永遠都不搭理你。 但你給美國人發一封電子郵件,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查收,并給予答復。 布雷克博士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武俊強發來的電郵。 布雷克博士主要研究物理和化學,武俊強這個陌生的名字,布雷克博士聞所未聞。 抄送欄的沈奇,則是布雷克博士的老朋友。 “噢,奇,你開始研究基因工程了?”布雷克博士點開附件的pdf《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沈奇的名字出現在了這篇論文稿里,以及五位看名字像是中國人的作者。 研究了一會兒《多種shank3基因編輯方法的大鼠研究》,布雷克博士并沒有完全看懂,但也不是一點都不懂。 論文摘要和總結寫的通俗易懂:我們團隊找到了一些基因編輯方法,并在大鼠身上做實驗,對大鼠的智商進行了有效調節。 “果然是基因工程的論文,這個事情交給馬特去做吧。”布雷克博士將郵件轉發給了《nature》生命科學組的主編馬特哈里斯博士,并回復沈奇和武俊強: “奇,武,我已收到你們的論文,但很抱歉,我在生命科學領域是個門外漢,我無法對這篇論文做出任何有價值的評價。我的同事,生命科學組的主編馬特哈里斯博士,將親自跟進你們的論文。祝你們好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