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此事,朕愿意做-《朱元璋能看到我的夢境》
第(3/3)頁
對元代人來說,寺廟與道觀不僅僅是一個信仰共同體,也是一個經濟共同體。
寺廟購置田宅、開礦經商需要人力,保護資產或參與傾軋也需要人力。
這“幾百余丁”的身份,大概便是如此。
此外,寺廟在元代還享有免服丁役的特權。
雖然該政策多次反復,但就是朱元璋出生一年之后,元文宗仍在詔書里規定“僧尼徭役一切無有所與”、“諸僧寺田有當輸租者,免其役”,該政策之后未見變化。
朱元璋十七歲時被家里人送去寺廟,托身于寺四年,除了沒地方吃飯,也是為了借寺廟的特權來逃避編戶齊民必須承擔的丁役。
朱元璋有過入寺的經歷,自然清楚寺廟在元代其實是一種有錢、有人、有關系網的社會組織。
所以他對于寺廟以及僧人的態度具有極大的反差兩面性。
一方面,他經常表現出對僧道神佛充滿了敬重。
南京的靈谷寺因為需回避朱元璋的宮殿,座寺廟連帶寺內安葬梁代志公禪師的志公塔,一并被遷走。
朱元璋下令此次遷址的費用與人力全部由官府承擔。
新寺廟與新志公塔完工后,朱元璋又以“釋迦志公,已逝數千百年,猶能生爾等眾”為由,下令釋放了所有參與重建工作的囚徒。
其實就是以釋放囚徒來向釋迦、大覺金仙與志公禪師進獻功德。
另一面,朱元璋又長期致力于摧毀僧道與世俗社會的連接,竭力迫使天下寺院退回到枯燥的念佛誦經活動當中,給許多皇子都配備僧人,但一直都沒有行動把他們都斷開鏈接。
現在聽聞這個見聞,更是讓他十分惱怒。
這幫禿驢。
膽敢蔑視官府的權威,定要好好收拾他們一旦。
朱元璋心里已經在思考著殺雞儆猴的事情了。
王布犁揉了揉自己的手腕,等著墨跡干了,再塞進信封,送給朱標去。
“女婿,你來聽聽這僧人鬧事之事?”
毛驤便主動上前走了幾步,確定自己無法看清楚王布犁擺在桌子上的字跡,才開口復述了一遭。
聽完之后,王布犁才開口道:
“他們可不光是對抗官府,還交結官吏,替人賣東西,替人放貸款,事置辦田地、開采礦產、設店放貸等商業活動。”
朱元璋甕聲甕氣的道:“這些事都不是僧道該做的,誰做這種事被抓到,就砍誰的腦袋。”
王布犁瞥了他一眼:“岳父,南京城內可有不少高僧,他們那些寺廟在南京的情況,您當真不知道?”
“亦或者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怎么可能到了此地才像是第一次見到這種事情似的?”
面對王布犁的一連三問,朱元璋閉口不言,他一直都沒有下定決心。
“你到底想說什么?”
“百家神怪,誕妄恍惚,臣知陛下洞燭之矣。然猶不免欲以愚弄天下,若所謂以神道設教者。”
王布犁的意思是朱元璋內心其實根本不信那些荒誕的神怪的說法。
之所以還要搞“神道設教”,其實是為了愚弄天下百姓,讓百姓們相信朱明政權有天意的支持。
“你到底想說什么?”
朱元璋內心的想法被王布犁戳破。
盡管這小子一直都嚷嚷著天上沒有什么仙人,可是發生在他身上的又作何解釋?
整個大明最接近仙人之人,反倒一直嚷嚷著全都是假的。
那些假的反倒一直都說是真的。
世界何其荒謬和離譜,以至于朱元璋都覺得一丁點都不現實。
“完全沒必要做這種事情。”
聽了王布犁勸解的話,朱元璋端起茶杯:“朕記得什么天命神授之類的說法。”
“天下已用武力打了下來,人心已然服從,奸雄已然畏懼,不必再拿神仙來說事。”王布犁又哼笑一聲:
“當年陛下全家幾乎死絕,沒有地方安葬父母,以及快要餓死的時候,我猜可沒少像什么神仙祈求吧?
可被人世間供奉的神佛那么多,可有一個回應陛下了?
陛下能夠擁有今天這個地步,完全就是自己努力,加上會和時機才會有的,敢問什么哪路神仙幫助過你?”
王布犁的話語雖然輕,但是卻分外的震耳欲聾。
刺耳。
太刺耳了。
刺耳歸刺耳,其實朱元璋明白王布犁的話是對的。
世事的真實邏輯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而非“得民心者得天下”,拿神佛說事只是宣傳需要,真做了皇帝便不必把神佛當回事。
他不但不必把神佛當回事,還得消滅那些有錢、有人、有關系網的寺廟道觀。
“那你有什么想法?”
面對朱元璋的詢問,王布犁站起身來,開始收攏自己那些干涸了的書信,慢悠悠的裝進信封,封好之后,最后蓋上漆封。
“陛下早年間在寺廟討過生活,這方面經驗比我多,不如由陛下出一份整治寺廟的指導文件,以此來整治大明天下的寺廟。”
王布犁相信朱元璋是愿意干這種事情的。
果然,聽了王布犁這個建議后,朱元璋喜上眉梢。
他對于出一些指導性的文件,并且在整個天下執行下去這件事,是非常滿意的。
這正是他所愿意去做的事情!
“好好好,此事朕還得想一想,免得傷了這幫僧道擁護大明之心吶。”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