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很多事操作起來,包括建大專大學之類肯定沒那么容易,可這時候不能講困難,得展望未來,多說些好的情況。 但別說,唐明月是真的很心動。 前兩年她孫子和孫女就陸續獲考上了大專和大學,去外地上學去了,現在是真的如高蕓所說那樣,每年也就寒暑假能見見面,其他日子根本就見不著。 說句不好聽的,她和她老頭子要是現在就剩口氣吊著沒死,打個電報過去讓他們趕回來,都不一定能趕上奔喪。 這還僅僅是上學,回頭要是留在外地工作,恐怕就真只有過年能回來了。 還得一路順利。 如果遇到點事過年都不一定回來。 所以這么一想的話,高蕓描繪的那個小學初中高中就在家附近,大學出門走幾步就到的未來,真的是太幸福了。 完美人生大抵便是如此吧。 不過就算如此,她也不可能給高蕓打什么包票,只表示自己會努力勸說。 但具體能不能成就不好說了。 之后一連半個月,高蕓唐明月,包括后來被拉過來的張懷陽等人都相當的忙,忙著出差拜訪,請客吃飯,忙著畫大餅,展望未來。好在他們的忙碌并非一點用都沒有,也不是所有人都短視。 雖然無法大張旗鼓做這事,但是私底下做些調動調整,轉移之類,肯定還是沒什么問題的,結果就是很多地方的知青以及教授和教師,在經過一番粗略甄選之后,其中高蕓他們指定要求領域的人,便陸續下鄉送到了高蕓他們這。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而高蕓他們,包括附近的一些公社大隊也都有努力配合,有的劃出部分土地充當,有的劃塊荒地趕忙興建一些看著低調,但實際充當研究機構的場所。 另外很多有大量自習室,乃至于地下學習班的圖書館,也開始陸續興建。 雖然有些人其實不大明白,不大理解,但他們知道高蕓這些年做的任何事都對他們有好處,他們也嘗到了甜處。 所以自然沒人去瞎想或者搗亂,他們堅信,高蕓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 這就是個人信譽名望帶來的好處。 大家愿意無條件的相信。 與此同時,高蕓母親,遠在未來世界的楊琴,也幫高蕓仿制了一大批符合這個時代科技水準的一些資料書籍,以及偽造成古籍秘方的一些實際要更先進更科學的資料書籍,由高蕓借由食品廠的運輸隊等渠道,設法全都搬運過來。 于是又一段時間后,新一批經過初選送過來的那些知青,愕然發現他們到達地方之后,首先需要面臨的竟然根本就不是干農活等問題,而是得先考試。 沒錯,高蕓給他們安排了考試。 不是一場,也不是幾場,而是很多很多場考試,有測試他們本身數理化能力的,有測試他們在哪方面有天賦的。 然后當然就是把符合高蕓要求的那些知青們全都留下來,讓他們進圖書館學習,或者說兼職一個相對輕松點的大隊工作,將工作之余的時間拿來學習。 教他們的當然是那些教授啥的。 至于不符合要求的,也是給他們兩個選擇,一是直接去附近大隊下鄉,二就是跟著學,并且做一些不怎么需要天賦以及創造力,只需要踏實肯干,聽得懂專業術語,且能配合做研究的工作。 搞研究不是說全靠天才,天賦一般的,也能做基石,做些重復實驗勞作。 節省天才們的時間嘛! 特別是在沒有超算的情況下,天賦一般的那些個研究人員作用就更大了。 聽起來有些殘忍,但這就是現實。 除非運氣特別好。 沒錯,搞研究有時候天賦重要,但有時候運氣也很重要,指不定就有運氣特別好的瞎貓撞上死耗子,碰巧弄對了配比,或者實驗出錯都能搞出個成果。 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哪怕天賦一般,只要愿意干,高蕓都給他們機會。 結果就是到六八年年底,高蕓他們成功接納了兩萬名知青,要不是期間高蕓又趕忙借十幾個教授的手,搞了幾樣能出口賺外匯的小發明,成功賺了一筆錢,年底的收益和稅收怕是得很難看。 畢竟這么多知青都是要吃飯的,搞研究之類也要花錢,高蕓總不能都從未來世界采購,她未來世界沒那么多錢。 所以總體來講壓力還挺大的,不過壓力再大也得頂著,畢竟這才多少錢。 高端研究設備還一樣沒買呢。 只買了些普通的基礎研究設備。 喜歡帶著快遞驛站穿年代請大家收藏:(cwzww)帶著快遞驛站穿年代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