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收服羌人部落的準備-《三興季漢》
第(1/3)頁
在接下來的行程里,連著三四天,劉禪就一直待在馬超的軍營里。
除了日常的趕路外,就是給馬超講解衛所制的關鍵所在。
軍屯并非是劉禪首創,屯田制最早起源于秦國商鞅提出來的耕戰制度。
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征伐西域,為了把控西域地區,軍隊的后勤就成了問題,關中糧食運輸到西域很是困難。
幾千里的路程,不僅是需要大量的徭役民夫,還有著大量的消耗。
有時候運送途中所需要的糧食,甚至遠遠超過了抵達時候的數目。
當時著名大將,“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的趙充國獻上了“軍屯”之策。
主張漢軍在西域的軍隊開展耕種,以求達到戍邊與自足兼顧的效果。
關中因為東漢亂世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糧食減產,謀士棗祗、韓浩就向曹操提出了建議。
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武帝通西域,復輪臺、渠犁,亦置營田校尉領護,然田卒止數百人。
這話的意思是安定國家的辦法,就是要軍力強盛,糧食充足。
秦人把發展農業放在了首要地位,終于統一了全國,漢武帝實行了軍屯,讓糧食有了保障,所以平定了西域。
這都是過去的好經驗。
于是曹操發展了民屯,這年就招募民眾于許縣外圍進行屯田,收得谷物百萬斛。
于是州郡按規定皆置田官,在管轄地積累糧食。
軍隊征伐四方之時,再無運糧的勞累。
“原來曹賊已經開始在屯田了,世子,咱們必須要把這個消息報給你大王知曉,讓咱們也快速開始屯田起來?!?
“如若晚了些,再應對曹賊豈不是要失利?!?
馬超是讀過書的,但在涼州那等地方,學的多是以兵書為主,平時還要苦練武藝,自然不會說去學這些經綸圣言。
況且就算學了,對于這些政治制度上的東西,沒達到一定高度根本用不上。
聽到世子給他講述屯田的好處,馬超就急了起來,因為現在的蜀漢還沒開始實行屯田。
“自然是要跟父王說的,但不是現在,蜀道艱難,蜀中屯田積糧之地尚且不多,從蜀中運出消耗太大?!?
“若行屯田之策,唯有漢中方可,然漢中毗鄰關中,若無大軍鎮壓,易遭他人毀壞。”
“因此漢中屯田,只能以軍屯為之,不得效仿曹操行民屯之事?!?
“這計策等抵達成都后,左將軍再行上表父王吧。”
現在是冬季,春耕也要到明年去了,倒是沒這么著急。
歷史上蜀漢也是發展了屯田,不過沒這么早,是在劉備死后,劉禪既位,諸葛亮獨攬大權后。
發展屯田的地方,就是在漢中。
北伐的時候,就相當于前邊打仗,后邊屯田,糧食離得近,沒多大損耗,前線將士們心里也能比較安定。
“這,這是世子的主意,臣下萬萬不可貪功?!?
聽到世子要把這個功勞讓給自己,馬超立即拒絕。
劉禪笑著道:“我為王太子,功勞對我沒甚作處。”
“雖說你獻上這計也用處不大,好歹往后行事能方便些。”
其實這些功勞也不像是劉禪說的沒用,作為王太子,他也需要自己的名聲,這樣才能更好的壓制劉備麾下的這些文官武將們。
只不過劉禪并不想自己太早暴露在這些世家眼里。
蜀漢的問題,在于內部派系林立,各有訴求,本身劉備集團的壯大的同時,這些世家們也在壯大。
雖說劉禪本身有很多優勢,但搞政治斗爭,爭權奪利這些,他可不比上這些老狐貍們。
最主要的是,蜀漢也必須依賴他們對蜀中的治理。
這年頭可沒有科舉制度,最基礎的讀書識字,都被世家所壟斷,普通百姓根本就沒有出頭的機會。
劉禪要發展,只能先從邊緣進行發展,若陷入劉備集團這泥潭,反而是束手束腳了。
“謝過世子。”
馬超恭聲道,也沒再拒絕。
其實他對這些功勞什么的,也不是很在意,因為他的官職已經足夠高了,再多些功勞,也就是些金銀的賞賜。
他也不需要太多金銀,如今族人都差不多死光了,僅是他跟堂弟,花不了什么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