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張碩對于新一次的源點論國際學術會議非常重視。 提前三天時間,他就來到了首都。 鯊魚號飛船成為國際輿論甚至學術焦點的背景下,大量的學者都對于源點科技非常感興趣。 他們關注的更多是科技,而不是理論,但理論支持科技研發,他們也希望能在會議上知道更多最前沿的理論內容。 當然,科技更吸引人。 現今很多學者都是在已有理論基礎上進行拓展,研究的是電磁力和引力的關系,研究的是電磁力和強力的關系。 兩種理論關聯的基礎之上,再去研發拓展相關的科技內容。 這種研究是沒有問題的。 雖然已經有了引力技術,強力的研究也衍生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科技,比如黃金制造、離子炮等,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應用范圍還是很狹窄的。 即便是底層的理論也并不完善,只能說主體框架已經沒有問題,而在框架內部還能填充很多東西,也能以此研發出很多東西。 但以此進行的研發都是技術性的發展,而不是技術性的革命。 張碩所追求的是基礎理論的發展,追求的是大框架的完善,而不單單是技術性的提升。 他希望能夠在基礎上沖到更高的位置。 在會議開始前兩天,舉辦地周邊學者云集。 這次會議規模很龐大,參與學者數量超過2000,相對于物理理論會議來說,規模都有些不可思議。 即便有幾百人參加,都算是大型學術會議了。 現在會議的規模都可以和國際數學家會議相比,參與學者的數量和質量,可能還要高上一籌。 其中國內的學者占據一半左右,剩下的就都是國外學者了。 有很多非常知名的物理學家都來到了會場,還有很多數學家參與,其中包括一些諾貝爾獎和菲爾茲得主。 但在新物理方向上,諾貝爾獎似乎就不能說明問題了。 諾貝爾獎獲得者并沒有受到追逐,因為新物理方向上他們并沒有太大的貢獻。 另外一些非常年輕的學者,原來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卻在新物理方向上有了理論或技術上的突破,頓時就變得非常有名氣,會場內也成為了受到關注的角色。 張碩也來到了現場,他和混亂力場項目組的人在一起,還和廖振宇、于飛等人,找到主辦方的人談了一下會議安排。 張碩是受邀學者,他會參與報告的評審工作。 在開幕式過程中,他也會代表源點論研究中心發表講話。 混亂力場項目組也是最受關注的機構,廖振宇則代表項目組發表講話,講亦一下混亂力場實驗的進展以及研究問題。 于飛和蒂斯戈-約翰遜,則會代表混亂力場項目組,進行常規實驗和國際合作組工作成果報告。 會議開始前一天,張碩和廖振宇等人坐在一起談起混亂力場設備改造相關的工作,周圍則是圍了一大群學者。 混亂力場項目組,是國際混亂力場研究的核心機構,也是源點論學術會議最大的參與團隊,有近兩百人都來首都參加會議。 其中國際合作組成員就超過百人,其他則都是高能所派來的理論以及實驗學者。 當張碩和廖振宇等人說著的時候,周邊還有好多學者拍照,因為見到張碩的機會可不多。 現在不同以往。 一般人是很難見到張碩的,他也不會參與普通的學術會議,除了一些大型研發項目外,他大部分時間還是待在蘇東的。 在談到未來混亂力場研究工作時,張碩明確的說道,“我們的新工作就是測定量子糾纏。” “通過測定量子糾纏,來打通量子物理和源點物理之間的橋梁。另外,也通過實驗發現,來研究其底層的弱力關聯……” 這方面的內容,張碩不是第一次說起了。 廖振宇、于飛等人都聽過了,其他學者倒是聽的津津有味,因為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論調,量子糾纏測定? 弱力關聯? 這些內容聽起來就很高大上,好多人也對于混亂力場實驗方向有了了解。 在談笑期間,于飛倒是開啟了新話題,“張院士,你在超導實驗室研究那個材料很了不起啊!” “臨界溫度以及電流載力,都創造紀錄的122材料,讓我們的實驗設備改造工作都輕松很多。” “本來的設計很復雜,有了這種材料以后,改造得到了簡化,性能還得到了增強,到時候,實驗也會更加清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