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乍得共和國-《史冊》
第(2/3)頁 古代時期
公元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人類居住。這使得這一時期該地區的人口強勁增長。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要位于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而乍得盆地上有農業人口定居的歷史也超過了兩千年。這個區域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個文明活動的中心。根據出土的手工藝品和口述歷史紀錄,這些文明中最早期的是薩奧文明。公元9至10世紀,薩奧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區的第一個、也是國祚最長的帝國──加涅姆帝國,16世紀后,出現與之抗衡的巴吉米爾王國和瓦達伊王國,從此三國混戰不休。加涅姆帝國以及隨后的政權都建基于對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通道的控制。除了搶奪奴隸,這些政權的控制地都未曾延伸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間,各王國先后被蘇丹人拉比赫·祖拜爾征服。
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帶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個千年末期,一連串政權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區興起和消亡,它們都曾控制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路線。乍得在1920年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musilin地區不滿,最終在1965年觸發長期的內戰。1979年,反政府武裝攻占恩賈梅納,結束了南部政權的統治。但是反政府武裝指揮官之間發生內訌,結果侯賽因·哈布雷贏得戰斗,出任總統,但在1990年被他的將軍伊德里斯·代比推翻。蘇丹的達爾富爾沖突在乍得邊境爆發,使該區局勢不穩。
法國殖民時期
1900年4月22日在庫塞里之役擊敗并殺死拉比赫·祖拜爾后,法國清除了在乍得殖民的主要障礙。
在法國的殖民擴張之下,法國殖民者于1900年建立了“乍得國家和保護國軍事領地”(Territoire Militaire des Pays et Protectorats du Tchad)。直至1920年,法國已取得乍得全國的控制權。殖民地時期的乍得并無統一領土的政策,現代化進程緩慢。法國人主要視乍得為低級勞動力和棉花的次要來源地,1929年,法國開始在當地大規模生產棉花。乍得殖民政府人手嚴重不足,并需要依靠來自法國本土能力最差的一批官員。乍得境內只有南部管理得較好,法國對北部和東部的控制則有名無實。殖民政府的忽視使教育制度也長期得不到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把乍得列為海外領地,領地居民有權選舉法國國民議會代表和乍得人民議會議員。當時的最大政黨是扎根南部地區的乍得進步黨。
獨立與內戰
1960年8月11日,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總統。
托姆巴巴耶在兩年后禁止反對黨,實行一黨制。他的獨裁統治和低效的管理使種族之間的沖突加劇。1965年,musilin發動了內戰。托姆巴巴耶在1975年一次由費利克斯·馬盧姆發動的軍事政變中被殺,但暴力浪潮并沒有因此而平息。1979年,反政府武裝占領恩賈梅納,馬盧姆倒臺。之后幾個武裝組織(主要來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裝)互相爭奪權力。乍得的分裂使法國在其國內的勢力崩潰,北部鄰國利比亞便乘勢填補了法國的位置,并介入乍得內戰,支持北部叛軍。1983年叛軍大舉進攻,法國在同年8月派兵到乍得支持乍得政府,在乍得中部建立防線,戰局才穩定下來。得到法國支持的總統侯賽因·哈布雷在乍得成功號召國內民眾,并在1987年擊退利比亞軍隊。
哈布雷后來以貪污和暴力的手法鞏固政權,在他統治下估計有約40,000人被殺。哈布雷的政策傾向他自己的種族──達薩人(Daza),并歧視其他以前的札加瓦人盟友。他的將軍伊德里斯·代比在1990年把他推翻。
現代時期
代比隨后嘗試安撫反政府武裝,恢復了多黨制。乍得通過公投在1996年通過了新憲法。同年,代比贏得了總統選舉,五年后連任。2003年,乍得開始開采石油,但后來第二次乍得內戰爆發。代比在2005年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取消總統任期的限制,這引發反對黨的強烈反對和整個社會的騷動。2006年,代比在反對黨抵制選舉的情況下第二次連任為總統。同時,乍得東部的種族沖突情況惡化,聯合國難民署警告,乍得可能發生類似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
當地時間2022年10月19日,乍得軍事過渡委員會zhuxi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諾宣布該國因洪災進入緊急狀態。代比在電視講話中表示,由于持續降雨,該國23個省份中的18個省遭遇洪災,超100萬人受到影響,“進入緊急狀態,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這種自然災害情況”。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乍得全國面積1284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21大的國家,比秘魯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于非洲中北部,北緯8和 24度、東經14和24度之間,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與尼日爾交界。首都恩賈梅納與最鄰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因為乍得遠離海洋,且國土大部分屬沙漠氣候,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地形
乍得境內地勢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北、東、南部邊境地帶為高原山地;北部屬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地帶,面積達5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領土面積1/3;西、中部是遼闊的準平原;南部為肥沃的熱帶草原。庫西山海拔3415米,位于北部提貝斯提高原,是中部非洲地區的最高峰。
氣候
乍得氣候炎熱干燥,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7?C以上,北部可達29?C。4-7月天氣炎熱,最高氣溫可達50?C,12月至次年1月氣候涼爽,越往北晝夜溫差越大。乍得全國分為旱、雨兩季,6-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北部屬沙漠氣候,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植物稀少;中部屬薩赫勒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南部屬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
水文
乍得的國名源于乍得湖,該湖泊在7000年前的面積有330000平方公里,但在21世紀縮減至17806平方公里,季節因素對它的面積影響甚大。乍得湖是非洲的第二大濕地。位于提貝斯提高原的火山庫西山高3414米,是乍得以至撒哈拉地區的最高山峰。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里河、洛貢河和它們的支流(從東南部流經南部草原至乍得湖)。
自然資源
乍得礦藏資源較豐富,但大多尚未開采。主要礦藏有石油、天然堿、石灰石、白陶土、鎢、錫、銅、鎳、鉻、鈾、黃金等。石油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區、多巴盆地和瓦達伊盆地,其中多巴盆地儲量約10億桶,世界銀行評估乍得石油儲量為20億桶以上。天然堿產量豐富,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區和北部博爾庫、恩內迪等地。鉻、鈾、錳等稀有金屬礦分布在北部奧祖山區和南部靠近喀麥隆、中非地區;金礦分布在南部的東凱比河地區、西凱比河地區、瓦達伊地區和北部提貝斯提地區。乍得南部的西凱比河地區礦藏密集,主要有黃金、石灰石、大理石、銅、錫、鎢等。北部的提貝斯提地區在一個扇形范圍內蘊藏有黃金、鉭、鈾和鎢礦。
乍得森林灌木覆蓋率為18%,約2350萬公頃。桉樹和乳油木是主要的植被樹種。森林砍伐嚴重,植被以每年0.6%的速度(20萬公頃)遭砍伐。植被恢復主要靠自然再生。為防治沙漠,全國人工造林近1萬公頃。
行政區劃
區劃
根據1996年4月通過的新憲法,乍得地方行政單位分為大區(REGION)、省(DEPARTEMENT)、鎮(COMMUNE)、村(COMMUNAUTE RURALE)四級。2000年全國被劃分為28個省(PREFECTURE),107個州,470個區,44個傳統領地。2002年10月,全國重新被劃分為18個大區(含恩賈梅納市),下轄57個省級單位(含首都的區)。2008年3月起,全國劃分為22個大區(含恩賈梅納市),下轄57個省級單位(含首都區),各省設有縣級行政單位共500余個。
首都
恩賈梅納(N'Djamena),原名拉密堡(Fort-Lamy),1973年9月5日改為現名。人口109.2萬人(2012年)。最高氣溫42?C(4月),最低14?C(12月)。
國家象征
國名
乍得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had;法語La République du Tchad;阿拉伯語:???? )簡稱乍得。
國旗
乍得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藍、黃、紅三色。藍色象征藍天、希望和生活,還代表該國的南部;黃色象征陽光,以及該國的北部;紅色象征進步、團結和愿為祖國獻身的精神。乍得國旗與羅馬尼亞國旗幾乎相同。僅藍色部分略深。
第(2/3)頁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18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