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楊成撇撇嘴,無奈的命令炮組進行下一輪炮擊。 “這火箭加力彈打的是遠,可是精準度太差了!” 一般來說,海面上的可視距離在46公里以內,再遠敵艦就在海平面以下了。 而火箭加力彈的炮擊距離在240公里左右,在超視距炮擊時,需要偵察機提供高空偵查和落點信息,以便炮組修正。 但是200公里的距離還是太遠了,慣性導引頭的自我修正甚至成為了炮組精準射擊的阻礙。 子鼠號連續6輪炮擊都沒有取得戰果,甚至第6輪炮擊的落點偏差的更遠了,這讓楊成對這種主炮越發的不信任。 偵察機中隊的滯空時間達到極限,地魁星號護航航母不得不起飛新一批偵察機接替偵查工作。 而在這段時間內,科林伍德也明白了明軍奇怪炮擊的弱點。 “這種炮擊聲勢駭人,但是只是雷聲大雨點小罷了,我們應該還有反擊的機會!” 科林伍德看著4公里外的沖天水柱,根據炮擊的誤差距離估算明軍艦隊的距離和方位。 “160公里之外?” “這種主炮射程可真遠啊!” 科林伍德發出感嘆,他看著天空中再次飛來的6顆流星,肩頭的壓力突然小了很多。 “射程再遠,打不中我們也是浪費炮彈,我們的陸航戰機支援到了哪里?” “很近了,他們聲稱已經抵達戰場!” 很快,第一批37架同盟國颶風雙翼戰斗機進入戰場,他們在抵達戰場上空后拋棄副油箱,然后向著海麻雀偵察機撲了上去。 面對擁有數量優勢的陸航戰機,海麻雀偵察機只能將戰場信息發送回子鼠號,然后調轉機頭準備返航。 同時,遠在150公里外的地魁星號護航航母上,艦長下達了戰機支援指令。 甲板上準備起飛的偵察機被迫停機,然后被拖拽到甲板一側。 一群戰機飛行員從航空艦橋的艙門內蜂擁而出,他們拿著任務板上了甲板后側密布的海麻雀戰斗機。 地勤人員拎著Z型扳手,將這些戰斗機的發動機啟動,然后依次指揮戰機升空。 一架接著一架的戰斗機升空,他們先是在地魁星號周邊盤旋等待編隊,然后朝著150公里外的天空撲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