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六 罰過賞功-《逆宋》
第(3/3)頁
用現在的眼光看,楊延光和董嗣榮不過是十六七歲的小孩子。此時倆人一同進宮,戰戰兢兢的跪下:“臣楊延光、董嗣榮,參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柴宗訓親自將倆人扶起,端詳一陣:“果是忠臣之后,英氣逼人。”
“皇上謬贊,臣等惶恐。”倆人拘束得很。
柴宗訓笑到:“二位小臣不必如此,你二人父親皆是朝中重臣,必也聽到過不少朕荒誕不經的傳聞,朕這個人,最不喜歡繁文縟節啦。”
董嗣榮的嘴巴要甜一些:“皇上御極以來,廣施仁德于天下,大周子民無不感念皇恩,豈有荒誕不經之說。”
柴宗訓笑了笑:“你也少給朕戴高帽,朕不吃這一套。”
“臣不敢。”
“坐下吧,”
“謝皇上。”
坐定之后,柴宗訓開口到:“此次朕召二位卿家,實想問問,卿等打算去何地實授?”
董嗣榮一副思慮的樣子,楊延光繼承了楊業耿直的性格,開口到:“回皇上,朝廷本有定例,蔭封轉實授須在貧苦之地做出政績,臣想著大周貧苦之地不外乎十萬大山和夜郎等地,臣已做好準備。”
“好,”柴宗訓贊到:“有志氣,小董呢?”
“回皇上,臣與楊大人想法一樣。”
柴宗訓滿意的點點頭:“朕想過了,二位卿家家風嚴謹,兩位卿家又是如此英氣逼人,一鎮之地恐不夠施展,楊卿家既封夜郎防守使,便去往黔地龍亭任縣令吧;董小卿家既為賀州防守使,可在大新任縣令。”
“兩位卿家為一縣之尊,同時兼任縣銀行行長,若能做出政績,朕必有重賞。”
這兩個地方莫說董嗣榮和楊延光,就是一旁的趙德昭都沒聽說過,想來必是極為貧苦之地。
但圣旨已下,倆人只能一同執禮到:“臣等謝主隆恩。”
倆人走后,趙德昭開口到:“皇上,臣私底下打聽過,這倆人家風遺傳,都是不喜讀書,只好舞刀弄棒之輩,如何能治理好一縣?”
柴宗訓說到:“倘是他們都治理不好,那科場出身的官員更不行。”
“臣不太懂,”趙德昭說到:“請皇上賜教。”
柴宗訓解釋到:“他們雖然不擅理政,可父輩都位極人臣,就看看你小趙掌握的資源,在朝中還不是一呼百應。龍亭和大新都是貧瘠之地,就算朕有再好的方策,也不一定能讓這兩縣富裕起來,但他們掌握的資源說不定能改變這兩縣的現狀,這叫資源轉移。”
趙德昭似懂非懂,但有一件事必須解釋清楚:“皇上,臣豈敢在朝中一呼百應。”
柴宗訓淡淡一笑:“誰不知道趙侍郎極有可能再次協理下次京察,還不得巴結著點?”
“皇上,”趙德昭大驚:“臣協理京察,一向是秉公辦理。皇上若是不信,可召魏樞相…”
說到這里,趙德昭說不下去了,因為署理上次京察的魏仁浦死了。
柴宗訓并不追究,只說到:“秉公辦理就好,一個籬笆三個樁,朕需要你們協助,開創一番偉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