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二 義務教育-《逆宋》
第(2/3)頁
原來只是為辦學,馮平不僅放心,而且還很開心:“皇上如此興學重教,實是天下百姓之福。自唐末戰亂以來,太學早已關閉。倘此時重開,不僅為社稷培養人才,更能穩固國本,吾皇圣明啊。”
天下太平,早該讀書人出來治國了。只要讀書人充斥朝堂,皇上自然不會再事事倚重那些丘八了。
“馮學士,”柴宗訓淡淡到:“你搞錯了,朕要辦的不是太學,而是在全國興辦學堂,每一個鎮至少有一所,凡該鎮適齡稚子,皆可入學就讀,無須花上一分錢。”
“每個縣,至少有一所高等級的學堂,倘鎮學結業考核合格,可入縣學繼續深造;朕還會興辦多所大學,開設各類專業,供縣學結業考核優異者依個人喜好和天賦選擇,大學畢業后,根據所學分配到合適的衙門。讓每個人能盡其材,展其學,伸其志。”
“皇上,”馮平當即大呼到:“臣暫且不言國庫能否支撐如此之大的開支,圣人有云:民不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倘人人都能讀書,人人都能得窺天道,則祖宗基業危矣。”
“倘人人都能讀書,人人都能得窺天道,那我大周必是人才濟濟,科技日新月異,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何來危矣之說?”
“皇上,”馮平跪了下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亦是見諸各類史書的。”
一干翰林跟著跪了下來:“請皇上三思。”
“是,”柴宗訓說到:“朕不否認這大周野心之徒不少,但陳勝造反,只因實在活不下去。倘朕能讓天下子民安居樂業,人人都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他們為什么要造反?”
“為了博一個出身,為了封妻蔭子,為了權欲。”馮平大呼到:“皇上興太學,臣愿竭盡全力促成此事,只是這全民學堂,實是危害社稷,請吾皇三思而后行。”
柴宗訓說到:“不瞞馮學士,此事朕三思了十年,先前只因漢唐故地未復,國力也有所不及。如今天下一統,國庫充盈,正好趁此時辦學,不使一個人才蒙塵。馮學士盡可放心,全民學堂開辦,仍以儒學為主,朕的大學中,也會開辦儒學學科,供當世大儒潛心研究,助朕教化萬民。”
如果仍以儒學為主,這個事情就好商量。自上次開辦銀行將世家大族打壓下去,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已成了常態。
而且馮平再反對的話,就是在反對儒學,原本先前的太學在教授儒學之余,也會教授算術,皇上即便想要增加教授什么科學技術,可沒有教材,這科學技術從哪里學?
“皇上,”馮平雖仍有反對之意,但言辭已不再激烈:“一下子在全國開辦學堂,臣恐國庫無法支應。”
柴宗訓淡淡到:“朕早有打算,此事可先在富庶的江南進行試點,命各州縣根據人口多寡決定學堂數量。江南本就頗具文風,待學堂落成,凡適齡學童,無論男女,皆可入學。”
這個時候沒有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更不會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于女子入學,馮平倒沒有說什么。
既是在全國開辦學堂,而且是義務教育,這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更是一項長遠的支出,翰林院同意不算什么,還得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到底該怎么做。
所謂的任何爭辯,都大不過一句‘朕意已決’,雖然趙氏父子反對,但曹翰、馮平、慕容德豐,以及同來述職的楊延定都表示支持,這個提案就算通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