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一晃十年-《漢末高順》
第(1/3)頁
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安慶城才徹底完工,而廬山和天柱山的建設則要慢許多,不過卻造就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安慶城完工之后便成為魏國最富庶、繁華的大城,往來商旅不斷;有高順控制價格,糧食和布匹的價格非常穩定,少了他便向市場投放,多了他便吃進一些,保持市場價格平穩,則富商不敢囤積居奇。
糧食價格穩定,則百姓穩定。
更有人感嘆,怎么此前沒人發現如此好的地方呢?背山面水,三面臨湖,扼長江之要沖,不管商業價值還是軍事價值都無與倫比。
安慶城內外一房難求,很多人被迫在大龍關以北或者山前城以西的地區買地置業,或者在就近的皖城買房,這變相的帶動了周邊的發展。
江東新建的銅官縣也迅速發展起來,在眾多奴隸的勞動下,銅官縣成為魏國最大的銅礦開采和冶煉中心。
而當年夏天,洪水爆發,高順施法,將多余的江水全部收入系統空間,使得長江下游免遭洪澇災害;這成為道教宣傳的重點內容。
滔滔江水在高順身前消于無形,下游江水頓時溫順,觀看的百姓成千上萬,皆震驚當場,不由的相信高順乃神仙下凡,或者是得道的高人。
這不僅促進了道教的發展,許多百姓自發的請高順的塑像回家供奉。
而高順在事后將收入系統內的江水逐漸釋放出的過程中,也發現了系統空間的一項巨大的功能,他可以憑意愿將空間內的江水化作雨水,至于下雨到何處,只要是在一千公里范圍內皆可控制。
在北方干旱少雨的地方,連續試驗幾次,效果明顯。
這令道教眾人高興萬分,對外宣布,道教能求風祈雨,保百姓昌盛平安。
然而,高順在試驗的過程中,發現即便下雨一億立方,也不過是一萬平方公里的地盤,不足以讓久旱之地立即改觀,而取水再多了,則會影響長江的流量和流速,使得泥沙加速沉淀,于長久不利。
于是,他每日最多取水一億立方,夏天多取一些,冬天少一些,每年五百億立方。
看來只能救急,而不能改變北方或者西北干旱的氣候環境了。
能在小范圍內下雨,已令道教眾徒欣喜若狂了。
第二年,黃河又發大水,若是沖破堤壩,則后果不堪設想,高順再次出馬,將多余的洪水收入空間,使下游數百萬百姓免遭洪水災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