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六章 墾荒屯田-《宰執大宋》
第(1/3)頁
窟野河上游有許多荒地,鐘浩打算先組織人手在麟州城到連谷縣這一段的窟野河流域組織開荒屯田。
雖然如今已是五月初,這時節再種植稻子、麥子、谷子、黍子等傳統糧食作物,都已經過了節氣,但是種植這土豆和地瓜卻還是可以的。這地瓜和土豆種得晚點,最多到時便收得晚點,只要在天氣變冷之前收獲,便沒有問題了。
靜羌寨那里的土豆和地瓜經過這幾年的種植和推廣,種植面積已經很大了,可以提供土豆和地瓜的秧苗。
大唐貞觀十五年,朝廷以麟州西北的黃羊城增設連谷縣,自那時起,這連谷縣便一直是麟州領有的新秦、連谷、銀城三縣之一。麟州的新秦、連谷、銀城三縣都是沿著窟野河建造的。連谷縣位于這窟野河的上游段,而銀城縣位于窟野河的下游段。
麟州已經是靠近宋夏邊境了,這連谷縣位于麟州西北,自然更加靠近邊境,若是一旦宋夏發生戰爭,這連谷縣是首當其沖的。
不過話說回來,這連谷縣對面的西夏境內大部分是沙漠和沼澤,并沒有常駐的西夏軍隊,倒是比之銀城縣這樣面對這西夏左向神勇軍司的縣城壓力小心。這以前宋夏發生大戰,這西夏雖然也從這這里進軍過,不過這里卻并不是西夏進攻的重點。
當然,這連谷縣沒有麟州城那樣的堅城高強,又位于這宋夏邊境的前沿,一旦有戰事,依舊還是很危險的。不過雖然西夏人的騎兵雖然時常來大宋襲擾,也時常會攻擊大宋的堡寨,但是這攻擊縣城的事情,還是少有發生的。畢竟如今大宋和西夏盟約,至少表面上還是維持和平的。
雖然宋夏邊境地區時有互相攻伐和發生沖突的事情,但是卻是心照不宣的并不會把事情鬧大。所以在這連谷縣城內的居民,還算是安全的,因為西夏騎兵侵入大宋境內的時候,一般只會進攻一些小點的堡寨,基本不會攻擊這縣城。因為一旦攻擊這縣城,那這事情就大了,這便給大宋口實,可以聲討西夏破壞盟約了。說不定倒是大宋又會關閉互市和榷場,對西夏進行經濟制裁,這是西夏不愿意看到的。
麟州西北這窟野河上游這處確實是非常肥沃的地方,而且面臨的西夏人的壓力較小,所以鐘浩選定此處作為屯田的地方。
而麟州西南則是面對西夏的銀州之地和左向神勇軍司,壓力加大,并不太適合開荒屯田。
這銀州屬于這西夏的老根據定難地盤,西夏已經在此經營近二百年,根深蒂固,較為之麟州西北方向的對面的大漠和荒澤地方,更為被西夏人重視。而連谷縣對面的西夏境內只有地斤澤和安平澤等寥寥幾個地方有人煙,是以壓力較小。西夏人若是從連谷縣邊境寇邊,需要多繞很多路。
說起來,定難五州也是夏人的根據地。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天下勤王。黨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助唐,擊敗黃巢叛軍。戰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唐僖宗賜拓跋思恭定難五州作為封地,并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后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
自此,黨項最重要的一支——拓拔氏改姓“李”,且有了自己的領地,占據定難五州一直到宋朝太宗年間。
宋太宗時期,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獻土于大宋,定難五州納入大宋版圖。不過過李氏旁支子弟李繼遷卻不愿就此喪失李家的定難五州,因此帶著一部分人造反。而大宋雖然屢次擊敗李繼遷,將其打得狼狽逃竄,卻一直沒有滅掉李繼遷,反而讓李繼遷最終在定難五州占據腳跟,并逐漸擴張勢力,形成事實上的割據,直到李元昊悍然稱帝。
以前的夏人首領都是在夏州的,這夏人首領因為在夏州,被封為夏國公,而李元昊建國時,因為自家是夏國公,才建國號為“夏”的!只不過定難五州之地太靠近大宋,若是都城安于此處,沒有縱深緩沖,比較危險,所以李元昊才帶兵一路向西,占據賀蘭山下的寧夏平原作為根基之地,將都城建于這賀蘭山下、黃河以西的興慶府。
興慶府“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勢比銀、夏一帶優越得多。從經濟環境看,興慶府周圍地區農牧業比較發達,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引黃灌溉農業可以保證城市的軍需民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