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新鄭-《大周守藏史》
第(2/3)頁
此時,以此觀下,近圣之力下,《周易》為演,一股不妙之機,涌在風允心頭。
月,主母也。
而那枚孤星,可稱為太白星,主戰伐。
熒惑又是動亂之源。
一切看似和諧,但兩枚星與月,相互勾連,在大周之地觀望,可見氣運蕭條。
此禍將降于大周。
“燈下者黑,抬頭又不見己。”
大周中的大卜,沒有勘破九鼎氣運的力量,是無法看破那直指大周的星像的。
而九鼎此時大力鎮壓大周氣運,也是有原因的,那百越王妖邪作祟,怕是傷到了天子,天子只能以此來遮掩自己的虛弱,待傷勢好后,才會撤去九鼎之力。
“妖妃……褒姒,烽火戲諸侯莫非真的將上演?”
風允不清楚,但是,他自己選擇在這個時候來到了大周,就沒有避世的想法。
“既然天子利用褒姒,讓我入此事中,那允也非膽怯之人。”
“來大周,豈能無為而終?”
風允起身,眺望遠方,那潺潺的涇渭之水,正洶涌而下,可卻見,比之幾月前,水勢小了不少。
“春耕之時,少水灌溉,這本也是可見的災相之一。”
“如果之前允還不清楚在大周能做什么,但此時卻明白了。”
風允淺笑。
西周之頹然,是必然之態,此時已不是數百年前武王方伐紂,大周四圣接踵而治理的時期。
此時的制度,國家形態,已經落后,不足以支撐人族發展,又是一次新的變革之期。
他要做的,是把握此次機會,為東周之起,奠定人道之心,開拓人族天地。
……
翌日,風允為世子伯服,與世子宜臼,彈奏了一曲音律。
伯服癡迷,欲求之。
而宜臼只當消遣,望向風允時,多如看待殿中舞樂之人。
如此,在王后接走宜臼后,風允留下了伯服。
“伯服,可有錢購琴?”
伯服聞之,大喜,但卻躊躇。
“母親織布不易,多是購滋補吃食,暫無多余閑錢來購琴。”
風允聞之,點頭。
“過來。”
伯服聽從,而風允輕輕揉了揉伯服的腦袋。
望氣之術……
風允不動聲色。
心中卻是了然,伯服果然被天子以氣運所護,風允也不能隨意探查。
“明日我讓蠻娃準備一節木料,你打磨雛形后,我再尋羊腸來給你作弦。”
伯服喜笑。
“謝風子。”
風允搖頭。
“伱應該感謝的是你母親,有母之心,猶如后土,即使身處九幽也牽掛人世。”
“后土?”伯服不解。
但是風允不多說,而褒姒也到,就讓兩人離去。
再一日,風允就將木料與簡易的工具,圖紙,交給伯服。
對此,風允倒一視同仁,也給宜臼準備了一份,但明顯宜臼并不感興趣。
“宜臼世子,如果您愿意學音律,每日學完字后,可再留半時辰,允可一并教導。”
可宜臼才不愿意,他學字都厭惡,何況是做這附加之學。
“如此,宜臼自己安排就是。”
一日有一日。
等到簡易的小琴被制作而出,已經是三月,春末。
即將入夏。
而也是此時,驪山之上的烽火臺,也在不休日夜中,建成。
涇渭問天,以烽火引鳳鳥,各諸侯之間,也都早已準備。
待驪山烽火燃起時,各諸侯國之間,也需要燃起烽火,綿延整個《周禮》之國,如此才能算得上誠心。
到時,也可叩問鳳鳥,以辨哪一位世子的德行,能為太子位。
也是不久,祭祀之日,風允也被邀請入驪山。
原本眾士大夫以為風允不會往,可此時風允的心態已變,這大周之事,他不再為局外人。
“嗚嗚!”
十幾米之距的長號角,在幾名壯漢的吹奏下,發出嘹亮悠長的號聲。
氣浪洶涌,順著驪山的山道,貫入四面八方。
“風子,安好啊!”山道之上,風允聚在角落的一處石臺,這里是姬姓宗室的士大夫所在。
而領頭之人,為司徒——鄭公友。
鄭公年老,卻精神上佳,原為鄭國君,但此時卻有變。
“鄭國君安。”風允回禮。
想起聽聞,風允遂詢問。
“聞說鄭國得天子首肯,遷都往東,不知此時可有安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