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風都·先賢-《大周守藏史》
第(3/3)頁
周公之《周禮》在成周之地立,之后《儀禮》《大雅》也相繼出現。
魯國得到的,也是這之后的《周禮》。
所以此時得見最原本的周公之《周禮》,孔丘如何不驚喜!
他之心,仰慕周公,視其為師也。
孔丘起身,恭敬而禮,鄭重接過。
“咱魯國之幸,在于今日也!”
孔丘身長七尺九,用魯尺為量,就可為后世的一米九七之高。
如此壯漢,此時卻是因這《周禮》,感懷而淚,可知周公在其心中之重量。
不過孔丘得《周禮》卻不翻閱,反而撕下衣布,緊緊裹住,正是明心——此物是魯候之物,他孔丘即使心動,也不能行此不德之道。
風允卻笑而輕聲道:“得周公之禮,亦能守君子之德,而不觀。”
說著,手中翻轉,一本《周禮》,異寶之書出現。
“這本是允之異寶,是《列國·周》所化,其上不只有周公之禮,亦有允在大周時所見、所思、所行、所得……汝可觀之。”
親手遞來,孔丘惶恐。
“此物是允之物,無多顧忌,而周公之禮,之后允也會分記在典籍宮,以讓后人觀閱。”
如此說,孔丘才想起,風允之心,本就是欲成學宮,而這風都典籍宮,就是存放九州之書的地方,所謂周公之禮,只要風允有,就定然會在其中。
“多謝風圣,孔丘禮謝。”孔丘又是一禮,卻顯真誠。
風允以望氣之術觀孔丘,看之混沌,隱隱有德,有儒雅之氣出現。
而孔丘之位,雖說尚還是不達近圣,卻也更進一步,隱隱已有道相之意,此時得周公之禮,應是能助其成為近圣,至于圣道,風允卻是不知了。
他與老子,此番都是借大勢而成圣。
老子借的是天道,他準備往西,代人族離開自留之地,而體悟天地之自然,萬物之生滅。
風允借的是人道,他準備在東,為人族建立不朽之學,而傳承世代之典籍,無漏之底蘊。
如今大勢已經去了天人二道,唯剩地道。
地道博愛,廣開萬物,卻不會鐘與一人,道無可道,在風允與老子看來,無法借勢成圣。
如此,剩下的人族,想要成圣,只能從人道入手,隨著增長人族運勢,而破立成圣。
“汝可帶汝之弟子,在典籍宮偏殿觀書,允需帶此些玉石,前往風祠……”
風祠……
孔丘望向那些玉石之上,以玄氣刻錄的先賢之名,心生尊敬之意。
“孔丘欲攜弟子同行,以尊先賢。”
風允點頭,滿意至極。
“大善。”
如此,一行人離開典籍宮,前往位于三宮之上的風祠。
其身后,不少護衛都恭敬捧著一玉石,隨幾人入風祠當中。
風祠寬廣,三面之石臺,層層交錯,仿佛臺階,但此時空蕩,唯有二鼎在殿內正中,蓬勃氣運。
見二鼎,孔丘幾人心生震撼,那人族尊祖,九州一同之情愫,在此刻油然而生。
“哇…”那閔損尚少,此刻不由驚嘆出聲,卻有緊忙無口,自覺失禮。
“無事,先賢慈愛晚輩,九鼎亦然如此。”
風允發生,然后揮手……霎時間令道:“讓宗伯攜泥人之材料來,允也當開始為先賢塑身了。”
說罷,那些護衛手中的玉石,紛紛被玄氣托舉,在風允目光微亮之中,自尋階位。
其正面臺階,最首為三祖與媧皇、羲皇,農皇,之下才是各位中原帝者,王者,大賢德者。
而兩側,就是除卻中原外的人族之尊者,有帝、有王,有各大賢德者……
雖然此時尚空缺不少,但如此震撼之場景,依舊讓眾人呆愣。
“轟!”
道天異動!
風允與孔丘皆有感,望向天空。
仿佛有見諸位先賢,分神而墜入玉石之中。
而空缺之處,傳來不滿之息。
風允一禮,愧道:“允,觀前不足,遺漏諸位先賢,當由風祠之后,一一添補。”
卻當如此,但也是一種惋嘆。
因為記載缺失,這些先賢正在被人族遺忘,當再無一人知曉時,就是這位道天之中的先賢,消散之刻。
風允此番能建立風祠,對道天之先賢,大利也,此時的疏忽,自然放過,只希望風允快些找到他們,然后立于風祠當中,以讓后世之人,永不遺忘。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