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馬屁-《宋風》
第(2/3)頁
的確,在大宋商人這中若是論信譽最高的人,王靜輝說第二就沒有人敢說第一,而在李管事和劉賬房想明白過來后,他們便把王靜輝給“賣”了。他們沒有想到大宋商人對小王駙馬還是非常買賬的,盡管兩人把手續費提高了一成,但是前來購買金票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大宋富有的商人實在是太多了,僅僅在汴都開封身家過百萬貫的商人恐怕都可以排成一條街。隨著這幾年來大宋商業活動日漸頻繁,大宗買賣交易此彼伏,興國銀行所發行的金票和銀票連汴都的城池廈門都沒有出便被搶購一空。不到半個月后楚州和杭州那邊便有票據兌換。
大宋繁榮的經濟已經可以支持大宋的商人們頻繁地進行十萬貫甚至是百萬貫級別的交易,也正是有了這個基礎,興國銀行發行的金票和銀票才有了紅火的市場——這也成為王靜輝空手套白狼的最高境界,就是這票據流通結算過程中的“一成”,在短短的一個月當中便為他帶來了幾十萬貫地收入。
盡管其他有實力的大宋商人不是沒有想過像王靜輝一樣組織幾個有實力的大商家一起聯合建立銀行,以發行金票和銀票來牟利,不過他們可沒有王靜輝這么雄厚的資本和聲望,尤其是發行金票和銀票所需要的金銀儲備可不是他們所能夠玩得轉的。王靜輝和徐氏早在設立銀行之初便開始積累金銀儲備,王靜輝絕大多數的資產都是以金銀為結算單位的。這除了他對金銀等貴重金屬的敏感,也是因為他的產業實在太過龐大,若是以銅錢為結算貨幣,那光是為了建造存儲銅錢的倉庫就不知道該有多少了。
與后世的銀行不同,王靜輝設立的這兩家銀行基本上不接受個人存儲,這兩家銀行主要牟利的手段都是靠給商家貸款融資,另外也接受大商家的金錢寄存。不過這里面銀行是不會倒貼利息的,相反商家存錢的時候還需要給付一定的保管費,并且從哪個銀行存錢就必須從哪個銀行來取。現在銀行發行金票和銀票使得銀行的經營有了新的盈利點。李管事雄心勃勃地想把兩家銀行的營業網點擴展到整個大宋所有達到五萬人的城市。而且金票和銀票的發行使得兩家銀行可以利用銅錢兌換金銀的差價獲得一定的利潤,十比一的兌換法則只是商家之間統計的時候的大致算法,實際上真正兌換的時候價格有著很大的差別。
興國銀行和工商銀行擴大發行銀票和金票的后果直接使得大宋的大宗商業貿易進行得更加快捷,而且隨著擴大發行,王靜輝將票據的手續費調低到百分之八,即便如此兩家銀行每個月依然在這個項目上能夠給他帶來至少四十萬貫的收入。
王靜輝自麾下的兩家銀行發行金票和銀票之后,便開始大量吸納流散在民間的黃金。在他的心中黃金才是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根本,至于白銀總會被淘汰的。而且大宋的白銀產量有限,如果在民間大量吸收白銀,反而會使流通領域中的白銀供應數量大大減少,從而引發經濟上的災難。黃金這種貴重金屬則沒有這么大的麻煩,畢竟黃金在大宋的商業交易中使用數量極少,兩家銀行中所發行的金票也只是票面價值,有其庫存來做抵押發行,最后進行結算的時候,銀行付出的還是銅錢。
到了熙寧八年的深秋,王靜輝可以說是通過兩家銀行吸納積累了大量的黃金,也許大宋朝廷所擁有的黃金也未必會比他多,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王靜輝已經控制了大宋黃金的定價!
熙寧八年五月初四,王靜輝一口氣上呈了長達十四萬字的奏章,這恐怕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長的奏章——《論傾向金融體系札子》,“金融”一詞也正式由此登場,成為大宋官員、士林中相互討論的一個名詞,而在王靜輝所控制的所有書院中,都開設了一門《金融》課程,其教材是另外一份出自王靜輝手筆的文集。
當王安石、司馬光等寥寥數人在福寧殿中連續四天對王靜輝就這本超長的奏章提出各種質疑,王靜輝都一一做了非常詳盡的解答,正是這四天使得大宋的統治高層第一次認識到史書中“文景之治”所描繪的“發愁銅錢往哪里放”、“穿銅錢的繩子都爛在庫房中”并非是一件好事,相反一個不慎會釀出天大的禍患。
王靜輝為了寫這份奏章,閉門謝客整整半年,每天都是和李管事等徐氏和他旗下有關人員交談,這份被后世稱為“貨幣學”、“金融學”的“奠基之作”就是這么寫出來的。王靜輝的一些粗糙的概念和李管事等精通動作的人合二為一相互補充,終于誕生了這本奏章。盡管在后世專門研究人員看來,這本奏章所認識到的內容還非常粗陋。但是在現在已經是這方面最好的著作了,它所提出的種種概念和觀點在漫長的歲月中成為大宋經濟領域的指導參考,幾乎所有大宋內政的制定都和這本奏章有著或深或淺的關系,由此可見這本奏章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僅僅是在福寧殿中的四天答辯就可以說服大宋統治高層顯然是不夠的,不過皇帝趙頊和他的大臣們還是通過了“以黃金為鎮庫”、“發行金幣、銀幣”、“以國庫中的金銀儲備為參考發行交鈔”等等措施,當然這些措施在王靜輝的建議下制定出了不同的法案,將陸續在兩年之內來推出——在王靜輝并不擅長的方面,他寧可慢慢地摸著石頭過河也不會像王安石那樣在“沼澤上開法拉利”。
有意思的是大宋朝廷發行金幣、銀幣這樣的貴重金屬傾向依然繼承了其發行銅錢的特色,同樣是孔方錢。不過金銀錢幣的樣式是確定下來了。但是在王靜輝的“阻撓”下依然放緩執行——大宋到現在其度量衡非常混亂,至少在王靜輝的眼中是這樣的。有很多度量衡換算都是十六進制。這在他看來是十分繁瑣麻煩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