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功夫的一些資料-《功夫球皇》
第(1/3)頁
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于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
但稍加考證,就會發現這些小說、電影絕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如葉問根本就未曾與西洋拳王比賽過,霍元甲倒是曾與“西洋大力士”奧皮音相約比武,因奧皮音失約未成,但此奧皮音不過是一在上海戲園子里做健美表演的演員,并不是什么西洋高手。至于陳真這個最賺票房的“精武英雄”,其實是倪匡1972年虛構出來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而所謂“武哲”、“武圣”李小龍,基本上找不到他參加過任何正式格斗比賽的證據。1924年才去世的黃飛鴻,也因為民間流傳與影視作品中有關他的諸種描繪大都不可靠,而落選2007年“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中國武術的諸般絕技如點穴、輕功、內功,以及秘籍、靈藥、易容等等物事,許多人深信不疑,但實際上皆為虛構,其來歷皆可考證。這些絕技、法門的出現非常晚近,它們主要是晚清以來的小說家虛構出來的。
本文將詳細展示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在秦漢以后為何萎縮,以及晚清以來又如何靠小說家言變得神乎其神。
武士階層的缺失
中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有人類文明就有狩獵、戰爭、搏擊、表演,這些都與武術有密切關系,中國武術肯定源遠流長。中國先秦是一個“俠以武犯禁”的時代,從韓非子《五蠹》中可見一斑。迄至漢代,社會上仍有一個身份明顯的“游俠”群體存在,《史記》中有《游俠列傳》記之。作為“五蠹”之一的“俠”實際上是列國諸侯、貴族所養的門客,是效力于個人的武士集團。而司馬遷筆下的漢代“游俠”則本是些布衣之徒,他們以個人之力,除暴安良,主持正義。可以說,由于存在“俠”這樣一個以武裝保衛、復仇、刺殺、私斗等為職業,崇尚個人勇力的社會階層,在先秦以至漢代,中國武術的實戰技擊水平應不低于同時代的其他國家。
但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武士階層一般都是在封建貴族體制下,政治權力分散化的產物。如西方騎士階層興于歐洲中世紀“國王”與各“領主”共治的政治社會架構下,日本的武士階層興于10-19世紀“幕府”與各“大名”共治的政治格局中。政治權力分散,國家的武裝力量也趨于分散,以小規模的武士集團為主。這樣的體制之下,諸侯武力爭斗頻繁,但戰斗規模也較小,武士個人的武勇非常重要。
而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下,國家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權自上到下,一以貫之。民間的武裝力量必須被鏟除,才不會對獨尊的皇權形成威脅。武裝力量集中為只聽命于最高統治者的大規模軍隊,同時,國家推行重文抑武的基本社會政策。由于整個國家只有一個獨大的皇家武裝集團,所以一般不會發生戰爭。一旦爆發戰爭,基本上都是針對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的大規模戰爭。中國從秦、漢開始,封建貴族體制退出歷史舞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被建立并逐漸成熟起來。到漢以后,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武士集團、游俠群體就被完全剪除,銷聲匿跡了。
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日本,武士階層是封建貴族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之間的比武格斗、甚至決斗得到官方支持,成為一種制度,這自然是他們達到高水平的武術技擊能力的保證。歐洲騎士制度一直到近代才終結,西方人的尚武、決斗之風也一直延續了下來。比如著名的法國數學家伽羅瓦就死于決斗,普希金也死于決斗,著名的聯邦黨人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則死于同其政敵、美國副總統阿龍?伯爾的決斗。日本的武士制度也一直持續到明治維新才終結,日本成為東方世界最尚武的民族,發展出所謂“武士道”。當今世界最頂尖的兩大綜合搏擊賽會UFC和K-1分別在美國和日本也并不是偶然的。而在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上,重文抑武是基本國策,現實生活中缺乏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士階層,缺乏制度性的格斗賽會的歷練、經驗,中國的武術實戰能力可想而知。
戰爭能造就武術高手嗎?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沒有武士制度,但戰爭之頻繁、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慘烈卻是無與倫比的。戰爭與武術自然關系緊密,戰爭能否為中國古代造就大批武林高手呢?
實際上,大隊人馬的陣地戰與武士對打是有很大區別的,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戚繼光對這一點有非常經典的看法。大隊人馬作戰強調的是各種兵器、各兵種的專業分工,整體配合,而不是單兵的個人武勇。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講得很透徹:“開大陣,對大敵”不同于“場中較藝,擒捕小賊”,“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叢槍戳來,叢槍戳去,亂刀砍來,亂殺還他,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