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關于中國功夫的一些資料-《功夫球皇》


    第(3/3)頁

    秦、漢以后,雖然沒有武士階層、缺乏體制性的格斗比賽的支持,但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武術仍在發展――日益向套路表演的方向發展,既有單人套路,又有對練套路。套路表演不以實戰為目的,而以健身、娛樂為目的,逐漸與舞蹈、戲劇融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里的舞劍就是套路表演。唐時武術套路表演已相當成熟。杜甫的名詩《劍器行》描寫的就是唐朝著名藝人公孫大娘舞劍的景象:“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就是把劍術與舞蹈相融合的一種表演。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他的劍術也主要是用來表演的,比如他的好友崔宗之說他“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至于說他曾“手刃數人”,應多是夸張之辭,李白不是掌刑的劊子手,豈能隨便殺人。

    另外,歷朝歷代民間發展出大量模擬動物動作的象形類拳術,如猴拳、蛇拳、螳螂拳等等。這些拳術經常號稱是由某民間人士獨自觀摩動物的動作、廝打而悟出來的攻殺絕技,實際上主要都是些用來娛樂表演的“花架”、“花法”。中國武術長期以來脫離實戰的方向,而向套路表演發展,使中國武術的觀賞性、藝術感確實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成為中國特色,也成就了現代中國蔚為大觀的武俠影視。

    中國武術長期專于套路表演,缺乏實戰性,對這一點,自古以來就多有批評者。比如,戚繼光就極為反對軍中流行的那些受民間武術影響的花拳繡腿。他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他指出,那些“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的“套數”、“花法”,“不惟無益,且學熟誤人第一”,“庶無花法,而堪實用也”。《紀效新書》中也載有一套拳法,即“三十二勢長拳”,但是用來做體操鍛煉的,戚繼光說得很清楚:“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當代,對泛濫的套路表演,也有業內人士尖銳地指出:“其難度比不過體操,驚險比不過雜技,真不知這樣的武術應當叫什么”。

    中國武術實戰能力展望

    套路表演是中國武術的特長。清代后期開始涌現大量的哲理化拳派,比如以太極立論的太極拳,以八卦立論的八卦掌,比附五行的形意拳,等等,講解武術的哲理也成為我們的特長。這都為西方人所不及。民國以來,武術被尊為“國術”,在許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武術天下無敵。但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究竟如何,我們卻很難拿出可靠的證據。有關中國武術天下無敵的說法,其證據主要是近代以來關于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等的小說與影視作品。但稍加考證,就會發現這些小說、電影絕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如葉問根本就未曾與西洋拳王比賽過,霍元甲倒是曾與“西洋大力士”奧皮音相約比武,因奧皮音失約未成,但此奧皮音不過是一在上海戲園子里做健美表演的演員,并不是什么西洋高手。至于陳真這個最賺票房的“精武英雄”,其實是倪匡1972年虛構出來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人。而所謂“武哲”、“武圣”李小龍,基本上找不到他參加過任何正式格斗比賽的證據。1924年才去世的黃飛鴻,也因為民間流傳與影視作品中有關他的諸種描繪大都不可靠,而落選2007年“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實際上,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職業化的背景下,用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通過大量的實戰搏擊而練就的,勝負憑的是力量、速度、技術、經驗等因素的綜合。靠口授心傳,苦讀某本“秘笈”,或在深山老林中觀摩某種動物的動作,一朝頓悟而成絕世高手,純屬小說家言。

    中國武術長期以來缺乏實戰能力,我們毋庸諱言。不過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實際上,只要我們拋開那些迷信、玄想,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獲得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國武術的實戰能力也是完全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的。第二屆中國武術職業聯賽于2010年底開鑼,本屆聯賽進行了許多向UFC、K-1等國際賽會看齊的改革,取消了上屆“攻擊技法必須是太極30招”等等荒唐規定,相信必能大大促進中國拳手的綜合搏擊水平。一些專家也預言,在75-85公斤這個級別,中國拳手將來會在國際賽會上大有作為。

    富有觀賞性的套路表演我們毋須丟棄。實際上,套路表演與實戰格斗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以至相得益彰地發展下去。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期待“國術”重煥青春。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