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慢著。”隨著一個威嚴的聲音,李洛在一群親衛的簇擁下進來。 高麗兵立刻還刀入鞘,恭敬無比的行禮道:“大將軍!”這段時間以來,高麗兵一直很傲嬌。因為,征東大將軍就是高麗人啊思密達,真給高麗人長臉啊思密達。 李洛徑直走到火塘邊上坐下來,拄著直刀,眼睛掃了一眼三個呆若木雞的老人,忽然用日語說道:“跑不動了,是吧?” 泉生郎和松間郎身子一顫,他們萬萬想不到,這個元寇大將般的家伙,竟然會說和語。 恐懼加驚訝之下,兩人下意識的就跪伏下來,帶著哭腔回答:“大人,我們老了,只能待在這里了。” 榻榻米上的老太婆,又發出一陣劇烈的哮喘,她翹著花白的腦袋,想說什么卻說不出來。 李洛伸手烤著火,瞇著眼睛笑道:“那就不要跑了。放心,本帥不會殺你們。” 兩個老樵夫雖然半信半疑,可還是生出一股驚喜,忙不迭的磕頭說:“謝將軍大人饒命,謝將軍大人饒命!” 榻榻米上的老婆子,也掙扎的翻過來,給李洛磕頭,謝不殺之恩。 能活著,誰也不愿意被殺。別管元軍大將是不是戲耍他們,先磕頭感謝總歸不會錯。 李洛撥著火塘里的火,漫不經心的問道:“這附近有個玉造湯,在哪里啊?” 松間郎趕緊回答:“將軍大人要去玉造湯么?出了村子往南,走二十里能看見一條玉湯川,玉造湯就在川邊,那里有一座玉造寺,進寺就能進入玉造湯了。” 李洛點點頭,還要走二十里么?如今已經黃昏,風雪正大,還是明天再去罷。 “嗯,那本帥今日就在你們村中扎營。不要怕,本帥既然說了不殺你們,你們就能活。” 三個老人再次磕頭感謝,這次終于相信了。 可正在這時,忽然屋子角落里傳來哭聲,頓時引起了李洛的警覺。 “什么人!”幾個高麗兵頓時走過去,很快就發現那個菜窖,拎出渾身發抖的苦菜子。 “啟稟大將軍,抓到一個藏匿的小崽子。”高麗兵稟報道。 三個老人的臉色,立刻變得面如土色,嚇得不住磕頭,生怕李洛反悔殺人。 “斯米馬賽,斯米馬賽…”泉生郎和松間郎的腦袋在地上磕的碰碰直響,連接說著對不起。老婆子也嚇得眼淚直淌。 “呵呵,一個小丫頭值當什么。”李洛笑道,心想倘若是蒙古兵,肯定二話不說一刀就殺了。 “那教!(放了吧)。”李洛用高麗語下令。高麗士兵都是高麗下層百姓,不懂漢話,和高麗世族不同。 “蒲恩樸忒托哈給思密達!(謹遵上命)”高麗兵領命,松開苦菜子。 苦菜子一被松開,立刻撲到松間郎身上,死死抱著他的胳膊。 松間郎苦笑道:“苦菜子,快給將軍大人磕頭!” 窟菜子沒有磕頭,只是把頭埋在松間郎懷里,不敢抬頭,還不住抽泣。 “無妨。”李洛淡淡說道,“青壯都到關東打仗了?” 泉生郎趕緊說道:“是的將軍大人,青壯們都到關東打仗去了。” “為何你們這么聽話,把自己的子侄送到關東打仗呢?”李洛又問。 松間郎忐忑無比的回答:“地頭和武士逼迫,不得不去啊!青壯們走了,糧食和鐵,鹽都帶走了。”他滿臉悲苦,愁云慘淡,滿是底層老農的滄桑之感。 李洛點頭。農民們是社會底層,而且缺乏組織性,怎么可能違抗武士和莊園主的命令? “走了。”李洛烤了會兒火,就站起來。“傳令,這戶百姓不要滋擾。” 他純粹是同情這幾個人。他又不是嗜殺狂魔,怎么會胡亂殺人?人要是沒點同情心,也就真的墮落了。 “恭送將軍大人!”兩個老樵夫按著苦菜子給李洛磕頭。 直到李等人走遠,三老一小才松了口氣,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還以為要被殺掉呢,想不到竟然撿回一條老命。這元寇大將,倒是面善的好心人啊。”松間郎感慨的說道。 “你懂什么。”泉生郎搖頭,“這元寇大將不是蒙古韃虜,不是高麗人就是漢人。不然我們是活不了的。” 松間郎捧著花白的腦袋蹲下來,唉聲嘆息的說道:“蒙古兵在關東到處殺人,這仗不知道打到什么時候,你我的兒子,還能活著回來嗎?” 泉生郎顫巍巍的站起來,“還是求求河童大人吧,保佑他們平安歸來。苦菜子,你也去求求河童大人,保佑你的父親平安歸來。” 幾人來到村中供奉河童的小神社,磕頭祈禱。 小神社中的“神子”,早就跑路了。神龕上的“御守”(平安符),也撒的到處都是。苦菜子拿了一個“御守”掛上,又繼續拿,掛了一脖子的“御守”。 “哎呀,苦菜子!御守可不能多拿啊,河童大人會不高興的。”松間郎趕緊阻止苦菜子繼續拿平安符。 卻說李洛來到村中最大的和屋,乃是一個武士留下來的庭院。那武士早去了關東打仗,他的妻子家人今天也逃走了。 這個庭院,當然留給了李洛來住。 李洛進了庭院,發現是一處典型的枯山水建筑。枯山水園林傳自漢代,多用石頭,苔蘚,枯樹等死靜之物,摒棄綠樹紅花小橋流水,營造枯寂空靈之感。最早是寺廟使用,標榜僧人的苦修自律。 鐮倉幕府鼓勵武士參禪之后,武士們受到影響,也流行建造‘枯山水’建筑,表示要想僧人那樣修煉武士之道。 李洛走上原木建造的庭廊,登堂入室,進入昏暗的和室,吩咐點亮油燈。 室內四壁之上,掛著幾幅山水圖,還有兩幅書法,內容都是白樂天的詩。一首是《長恨歌》,一首是《琵琶行》。 白居易果然是對日國影響最大的詩人啊。李洛有些感概。 為何日人最喜歡白樂天的詩?因為白樂天的詩,風格憂郁傷感,又清新自然。而日人向來追求“物哀風雅”的悲情之美,又極其親近自然,崇尚所謂的“幽玄”。 白居易的詩,完美的契合了日人的“幽玄”之思。 所以,無論是《源氏物語》,還是《枕草子》等文集,處處可見白詩的影子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白詩是日國詩歌之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