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422節 大人虎變,君子豹變-《葬元》
第(2/3)頁
他的大軍躲在山里,等探馬回報消息,已經來不及了。再說,他的主力是步兵,行軍速度也遠不如元軍。
陳日燏顧不上等待太上皇陳晃的調兵旨意,就果斷的自行率軍出山,沿著南山叢林,急趨東海岸,希望堵住元寇的后路,前后包抄,等到陳國峻的大軍趕到,干脆在東海路和元寇來一次決戰。
為何安南君臣都害怕元軍攻略越中?
因為越中的百姓,并沒有像越北那樣疏散。而且越中是太上皇京所在,意義重大。一旦元寇攻入越中,那就是生靈涂炭。
再說,現在下令越中百姓疏散,已經來不及了。況且,越中百姓也不能再疏散。
最富裕的越北紅河平地已經疏散百姓,毀了莊稼。倘若越中再疏散百姓毀掉莊稼,那整個大越吃什么?用什么?元軍不用打,大越軍民就得餓死。
全國百姓全部躲在山林,那和亡國何異?總得有地方種糧食吧?現在整個大越就指望越中的莊稼地啊。
所以,越北可以當誘餌丟給元軍,但越中萬不能有失!
這個道理陳日燏知道,陳國峻當然也知道。
于是,遠在西山叢林的興道王陳國峻,得知消息后也顧不上等候陳晃的調兵圣旨,也主動率軍出山,通過紅河平地,往東海路急行軍。
然而,他們整整慢了四五天,加上步兵的行動速度太慢,還沒趕到東海路,就又聽到元寇大軍攻下了安興城,直接開到了白藤江之北。
此時的白藤江入海口之北,李洛的大軍終于停了下來,前面就是白藤江,左邊是下龍海灣,過不去了。
而過了白藤江,就是越中地區了。那里大量的安南百姓并沒有疏散,莊稼也沒有被毀。
從安邦城到到白藤江北的安興城,沿途山地崎嶇難行,整整走了五天。
安興城是扼守江海的重鎮,有越軍守軍,但只有數千人。元軍只花了半天時間,就攻下了安興城。
李洛當即下令,就選擇安興城為江北大營所在地。
為何選擇安興城?
因為安興城南靠白藤江,東臨下龍海灣和吉婆島。
順著白藤江可以直溯安南腹地。而下龍海灣是白藤江入海口。吉婆島離陸地只有數里,更是極好的水師基地。
在李洛的計劃中,羅昱的水師將以吉婆島為大營,封鎖下龍灣,轉運糧草物資。吉婆島就是水陸會師的交點。
第二就是,安邦城附近的陸地比較平緩,尤其是沿江一帶,二十里區域內都適合騎兵馳騁,可以有效發揮騎兵的戰力。
以安興城為依托,就能源源不斷的接收海路補給,從內地逐步攻略進剿,實施囚籠計劃。
“傳令,在安興城興建江北大營,城外再修建騎兵大營。城內城外相互依托,內外協同。”李洛下令。
一萬五千越軍降兵被調集起來修建城外的騎兵大營。
而對岸的陳國輝,早就派兵毀了白藤江上的浮橋,親率五萬精兵,憑借江河天險,防止元軍渡江。
然而令陳國輝奇怪的是,元寇并沒有渡江,而是在江北的安興城忙活起來,看樣子竟是要留在安興城。
元軍為何不趁機渡江?陳國輝很是不解。
他現在已經感覺到,元寇新任大將軍李洛,和唆都完全不是一個路子,讓人摸不到深淺。這種感覺,很不好受。
他當然不知道,李洛之所以沒有發起渡江之戰,是要把安興城打造為江北大營。同時,也是在以逸待勞,等候陳日燏和陳國峻大軍。
二陳想在東海路山地地帶和元寇打一仗。而李洛則是想在安興城附近的平地,和二陳打一仗。
二陳想要把他吸引到山地決戰,絕無可能。
你們要是敢決戰,就來安興城。要是不來安興城,對不起,我也不會主動找你們打。
這就是你打你的,我干我的。
等到對岸的江南大營也建好,發動囚籠政策的條件就成熟了。
直到第八天,昭文王陳日燏的十幾萬大軍,才趕到附近。
“稟報昭文殿下,元寇已經來到安興城快八天了,卻只占領了安興城,并沒有渡江南下!”探馬來報。
陳日燏手一揮:“再探!”
元寇搞什么鬼?為何浪費這么多功夫,卻不渡江,到底有何企圖?
陳日燏閉目沉思,過了一會兒睜開眼睛時,目中憂慮之色更重,他似乎猜出了元軍統帥的用意。
這么說,元軍的水師,多半會登陸吉婆島,而不是攻打天長路附近的海岸。
這是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意思啊。
該如何破之?
陳日燏是安南有名的智將,可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好的應對之法。
元軍新帥李洛,顯然比唆都難對付啊。
陳日燏新到,人困馬乏。他只能下令駐扎一座丘陵地帶,修整一天。準備等到和陳國峻兩軍匯合后再說。
陳日燏在十幾里外的丘陵扎營之事,早就報給了李洛。
如今的安興城,已經變成了征南大軍江北大營。十幾萬精銳,全部盤踞在此。
江北大營中,李洛正在升帳議事。
“陳日燏用兵靈活而謹慎,此人是安南名將,要想趁他勞師遠來就出兵攻打,多半不能奏效。”李洛反駁了也速迭兒的建議。
史弼也贊同李洛的看法,“大將軍所言有理。陳日燏雖然眼下是疲憊之師,但他卻在丘山環抱中扎營,法度森嚴,無機可乘。”
也速迭兒還是堅持道:“他在那里扎營,我蒙古鐵騎難以攻打,但咱還有三萬蠻兵,善于山林作戰,為何不讓他們試一試?難道任憑越軍恢復體力么?”
也速迭兒話未落音,廣南西道宣撫使儂郎恐,站起來說道:“大將軍,末將愿率麾下兒郎,試探一下越軍!”
土司有兩種。一是蠻化的漢人,二是漢化的蠻人,儂郎恐是蠻化的漢人,世代為廣南土司,這次率領了五千僮兵(壯),是眾土司中出兵最多的兩家之一。
儂郎恐和儂智高是同族。儂智高當年沒少和交趾(安南)打仗,所以儂氏是最熟悉越軍的土司。
李洛搖頭道:“儂將軍求戰心切,僮家兒郎驍勇善戰,本帥都是知道的。但陳日燏有十幾萬大軍,其中多習山林之戰。你麾下五千兵馬,寡不敵眾,還是罷了。”
李洛可不想拿僅有的三萬土司蠻兵冒險。這三萬土司蠻兵是他實施囚籠政策的先鋒,每一個兵都要用在刀刃上,可不能白白浪費。
五千人馬就想占陳日燏的便宜?這樣都行,那對方也不是陳日燏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