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493、494節 若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葬元》


    第(2/3)頁

    “微臣以為,被豪強隱匿的人口,當在三百萬以上。為今之計,當是一邊清鄉,一邊清查人口田畝,才好征收賦稅。”

    李洛點頭,“在各城中超募通文字算術之人,在各州縣清查人口田畝,重新造冊登記。我軍清鄉一處,你們就清查一處。”

    “諾!”林必舉領命,其實辦法他都有了,只是需要李洛拍板而已。

    林必舉又道:“另外,江浙陸路水路驛站,共得驛馬三千七百余匹,驛舟兩千八百艘,驛吏驛卒兩千二百人。可謂體系龐大。然而,我唐并無衙門管理驛站,請君上裁決。”

    李洛毫不猶豫的說:“驛站,暫時交給兵曹,舟馬人員,統交兵曹管理。”

    林必舉又提到最后一個重要的政事,“君上,各地的流民已經開始賑濟,微臣令他們加高城墻,挖深壕溝,修建水庫河堤,幫助轉運軍需糧秣。不過,很多不是流民者,也來吃賑濟糧,可又不好甄別。”

    這事李洛已經得到特察局匯報,估計來“混吃混喝”的人有十幾萬。但李洛沒當一回事,這些人冒充流民來吃賑濟糧,也多是貧苦百姓,只是還沒當流民而已。只要他們干活,吃點糧食也無所謂。

    林必舉見李洛毫不在意,有點焦慮的提醒道:“好教君上知曉,江浙雖然號稱魚米之鄉,但今年受戰事和清鄉影響,耽誤了農時,糧食必定減產,微臣大致算了一下,我們今年不但很難收到賦稅,光在江南,就要掏四百萬石糧食賑災。”

    崔秀寧忍不住說道:“不會這么嚴重吧?”林必舉算的,和她與李洛算的賬,差距很大。

    她和李洛認為,要是今年不打福建和江西,只占據江南的話,賑濟糧最多兩百萬,而且下半年還能收到糧稅,年底肯定能打平,起碼不會虧。

    這還是在考慮戰爭影響的情況下。

    可現在林必舉告訴他們,光在江南,就要花四五百萬石賑濟糧,而且年底很難收到稅,這實在讓兩人吃驚。

    李洛聽到糧食,立刻有點發慌,“你說說,怎么需要這么多?如今不到六月,秋稻還能趕得上,怎么就沒有糧稅?”

    林必舉苦笑道:“四月我唐攻打江浙,正是緊要農時。而豪紳為了不給我軍留下糧草,就毀棄了很多農田,導致夏稻比往年少了一半不止。這些,君上和夫人是知道的。”

    “而且在三月底,剛剛有三百萬石江南糧食運到大都。年初張弘范南征,在江南征糧五十萬石,完哲都在江西打黃華,又在江南征糧五十萬石。可以說,江南已經沒有存糧了。這些,君上也是知道的。”

    “所以,江浙百姓,就眼巴巴的指望夏糧!可如今夏糧必定減產,今夏就會打饑荒!一旦打饑荒,按照往年的慣例,起碼會有上百萬人會當流民。”

    “流民多了,賑濟糧就多,而且種地的少了。加上江浙還要打仗,人心惶惶,秋糧又會大減產…所以,指望秋糧下來征稅打平虧空,指望不上。今年,最少要虧四百萬石。”

    李洛和崔秀寧懂了。和林必舉相比,他們對鄉間農事并不太了解,忽略了一到饑荒百姓就拋下田地當流民的慣例。

    聽到今年最少要虧四百萬石,李洛的心肝都在痛。

    這是糧食啊,可不是金銀。糧食,幾年之內都會很緊俏。

    鄭思肖也說道:“君上,江南有一千多萬人口,虧四百萬石糧食,已經不錯了。只要穩定下來,江南明年一年,就能征收一千萬石。我唐還有一千萬石儲備糧,足夠支撐到明年夏天。”

    李洛道:“林卿,買糧的事,怎么樣了?要盡量把金銀換成糧食啊。”

    林必舉道:“如今南方已經無糧可賣了。這么多地方都在打仗,很難買到大額糧食了。就說福建,一石米已經漲到七貫鈔,折銀三兩。”

    李洛冷笑,“不要緊,我唐還有一個大糧倉,不怕沒有糧食。”

    眾人聞言,一起相視而笑。

    李洛說的大糧倉,當然指的是江南豪紳大族。

    他們的糧倉,堆滿了錢糧。既然他們抗拒唐軍,那就在清鄉中滅亡吧,剛好讓他們的錢糧,為唐國所用。

    ……………

    趙宋皇宮只有幾百侍衛,幾百侍女,所以顯得很是空曠。李洛只好調顏隼的火器團和虎牙禁軍入衛皇宮,保衛安全。

    如今唐軍散處各地,偌大的臨安城,只有一個火器旅,一個女真騎兵旅,一個步兵旅,外加兩千多人的陌刀隊虎牙禁軍,統共不到兩萬兵馬。

    但是臨安城的治安如今極好。李洛入主臨安后,下詔以臨安為行在,鎮壓了一大批貪官污吏和豪紳,又清理青皮流氓,整肅街坊集市,整個臨安城頓時煥然一新。

    臨安百姓終于擺脫了韃子官府的欺壓,不再是下等人了,都是揚眉吐氣。加上唐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而唐國制度井然,萬象更新,大有堂堂一國風范,更有振興之氣,都讓百姓對唐國更加擁護。

    這段時間,大都督幕府發布了禁絕剃發留辮,用胡名,穿胡服的命令。凡是違禁者,立刻整改,違者以媚元罪懲處。

    對于頑固不化的留辮男子,“留頭不留辮,留辮不留頭。”

    命令一下,城中數以萬計的辮發者,都爭先恐后的剪掉頭上的兩根豬尾巴,很多人一下子變成了“和尚”。

    除此之外,李洛還用大丞相的名義頒布“輕徭薄賦令”。

    “輕徭薄賦令”規定,除了鹽鐵茶等專賣品,農商兩稅只征兩成,廢除元廷一切苛捐雜稅,除了戶曹,任何人無權收稅。

    除了事關國家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唐國不會無償征發徭役,有征必償,以減輕百姓服勞役的負擔。

    另外規定減租,田主出租田地給佃戶,扣除兩成稅后,地租不得超過四成。

    等于讓佃戶的收入增加了三倍。

    之前是多少?江南地區地租高達五成(平均值),超過宋代。而佃戶拿了五成產出,還要繳納一半的苛捐雜稅。

    假如一家江南佃戶租種了十畝田,每畝兩石產出,每年兩季打糧四十石,看似不少。但要繳納地租二十石,再繳納價值十石的稅(含鈔和絲),那么就只剩下五石。

    五石糧食,就是這家佃戶一年的口糧,怎么夠吃?

    不夠吃怎么辦?就向主家借高利貸度日。

    你說什么,還不起?

    沒關系,還不起就還不起,只要你們乖乖聽話,老老實實當農奴就行了。

    這樣一來,地主豪強就用高地租加高利貸的方式,將佃農變成了農奴,讓他們失去了人身自由,控制了大量人口。

    有官職,有錢糧,還有人口,元代鄉間的“野皇帝”就這么形成了。

    所以,針對這個,“輕徭薄賦令”還下令禁絕高利貸。民間所有高利貸債務,全部作廢,只償還本金和低息。

    “輕徭薄賦令”在城中反響很大,絕大多數城中百姓都興高采烈,這簡直是解除了他們身上的枷鎖,一下子就讓他們的日子好過起來。

    這可是千古德政啊!

    大宋朝三百年都沒有的德政!

    唐公真乃仁君啊!

    臨安城中的百姓,面貌也日新月異,談論起唐國和李洛,都是尊崇有加。

    “趙官家沒了,咱們做了這么多年奴才,吃了不少苦頭。但那又怎么樣呢?唐公又打回來了!咱臨安人翻了身,還是天子腳下!”

    “劉老漢,你別亂說,唐公可沒登基稱帝啊!這天子腳下,沒道理。”

    “怎么沒道理?后生,你不懂!唐公志在恢復漢家江山,仁慈愛民,兵強馬壯,那是承受了天命的,登基稱帝,那是遲早的事。最多兩三年,唐公就能做天子,你們信不信?”

    “劉老哥說的對,唐公是真龍天子,遲早要登基的。聽說湖廣的那個蕭什么…對,蕭隱,也登了龍位。不過,坊間都說此人是蛟蛇轉世,不算真龍。但他出世,就是為了替真龍開道。俺覺得,就應在唐公身上。他是替唐公開道哩!”

    “誰說不是!城西張半仙都占了一封大卦,說是,五蛟捧一龍,開基在海東!海東在哪,你們可知道?就是唐公在海中的根據所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