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時的青城山,夕風徐徐,云蒸霞蔚。 眾人正在流連山色之際,忽然年紀最長的牟巘說道:“大王乃道君后裔,前唐王孫,血脈貴重。大王奮起王師,驅除韃虜,解民倒懸,于漢家江山恩同再造,功莫大焉。豈非天命也?” “且大王如今擁有揚州大半,益州全部,功業更甚于蜀漢,虎踞南方,四國最強,為何不順天應命,登極位而振民心,安社稷呢?” 這是在勸李洛稱帝了。 黃澤也道:“然也。當今天下騷亂紛擾。自朱溫篡逆以來,神州分裂已近四百年矣。該當有圣人降世,一統山河,再造盛世啊。” “如今天下五國,蒙元武力強橫,大唐百姓最眾,并為雙雄也。可蒙元乃塞外蠻夷,霸凌中原,不得人心,安能久據漢家。而大王前唐貴胄,祖業輝煌。更是漢家救世之主,百姓仰之如父,天命眷之如子,怎可不為帝也。” 張達善等人也紛紛進言勸進,希望李洛立刻稱帝。畢竟連蕭隱之流都僭越稱帝了。 事實上,李洛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但李洛不愿意此時稱帝。 他覺得不過癮。 南方這么大,他只占了三分之一地盤,就要稱帝? 他又不是蕭隱和趙良鈐。 不統一南方,稱帝無趣。而稱帝太早,臣子們封賞過高,也不利于進取心。 但這一點,想必牟巘等人也看出來了。看出來,卻仍然勸李洛稱帝,也不指望李洛答應。為何要這么做? 僅僅是一個表態罷了。 表示他們誠心誠意歸唐,效忠于他。 這就是文史和武士的不同了。他們的真實意圖,往往和表面上說的不是一回事。君主需要經過重新解讀,才能發現他們的目的。 這也是為何做皇帝難。 所以,李洛也就是沒有多此一舉的解釋,只是淡淡笑道:“卿等之意,寡人已知。” 果然,牟巘等人相視一笑,一起行禮道:“大王虛懷若谷,草民唐突。” 李洛沉吟道:“卿等無需自稱草民。大唐初創,求才若渴。朝中三府九部,缺員甚多。諸位可愿隨寡人回臨安,案牘勞形?” 牟巘等人大喜,“大王不拘一格,不以臣等卑鄙無能,而拔擢于鄉野,臣等敢不鞠躬盡瘁也!愿隨大王左右,共襄光復大業!” 以他們的才學名望,要是沒有氣節,早就接受征辟做了元廷的官,也不用等到今日了。 可這不代表他們不喜歡做官。他們只是不愿意出仕蒙元罷了。 事實上,在蕭隱稱帝時,他們就考察過蕭隱。但發現蕭隱竟然對豪強如此優柔寡斷,而且并無多少惠民之舉,行事墨守成規,毫無開創之舉,不由很是失望。 后來看到蕭隱親征呂文煥,結果大敗而回,困守江陵,就更加失望了。 至于趙良鈐,也不像是能成事的。 相反,李洛不但兵強馬壯,戰無不勝,而且大刀闊斧推行均田令,惠民之舉層出不窮,文韜武略俱為當世之雄,猶如初升之陽,隱有鯨吞天下之勢。 明君之風,彰顯無疑。 所以他們才決定歸唐。在今日見到李洛,更是認為李洛見面更甚聞名,無不心悅誠服,欣然投效。 牟應龍首先獻策道:“臣聞大王在蜀中招募了不少騎兵種子,不知大王要在何處訓練騎兵?” 衡陽大戰和崔秀寧的江防大戰,唐國得到了十幾萬匹戰馬,所以李洛已經招募騎兵,打算建立一支十萬人的鐵騎。 這次益州招募了八萬新兵,就有三萬人是會騎馬的。其中很多還是川西川北的吐蕃人和羌人。 平心而論,他們的確比南方漢人更擅長騎馬,更適合當騎兵。 可李洛并沒有決定專門的騎兵訓練場地。現在牟應龍一提,倒是提醒了他。 對,騎兵場地不好,就會影響騎兵的訓練效果和速度。這個問題他之前倒是忽略了。 “寡人并未想好在哪里訓練騎兵。莫非牟卿已有主意?”李洛問,他的地理并不太好,不如崔秀寧。 牟應龍道:“回稟大王,這川西川北有很多草原,其中最大的在潘州,那里曾是羌人游牧之地。因為地勢高,水草豐美,很適合訓練騎兵。” 四川很大,李洛后世比較熟悉的也就是成都一代,并不知道四川還有大量草原。 文天祥皺眉,“那里離吐蕃太近,又是新兵訓練,風險大了些。” 牟應龍道:“文山先生勿憂。那里雖然離吐蕃近,可有大山阻隔,吐蕃諸部自顧不暇,也不敢出兵,應該無礙的。” 李洛想了想,“就依牟卿之言,在那草原訓練騎兵吧。文先生,回成都后你就以軍師府名義下令,將騎兵新兵調入松潘郡訓練。” 潘州已經被改為松潘郡。事實上現在這里屬于吐蕃宣政院的轄地,只是后世屬于四川罷了。也就是說,李洛不光收復了益州,還拿了一小塊吐蕃領地。 松潘郡離吐蕃的確太近,但畢竟是高地草原,太適合訓練騎兵了,利大于弊。 楊漢明又進言道:“兄長,既然松潘郡的人擅長騎馬,為何不多招募騎兵呢?” 李洛點點頭,“那就從分到田地和牧場的松潘百姓中,再招募一萬騎兵。招兵之事,還是由州牧衙門來做。” 松潘曾經是吐蕃帝國領土,有吐蕃人,羌人,漢人。這幾族相互影響,風俗變得漢不漢,蠻不蠻。但多有騎兵苗子。 如此一來,新招募的四萬騎兵,一半來自松潘。可李洛不擔心他們會反叛。因為這些新兵都是之前受土司壓榨的牧人和貧農,對李洛都是有感激之心的。 人心都是肉長的。被土司橫征暴斂的吐蕃農奴和羌人牧奴,就因為李洛是漢人,就背叛讓自己翻身的唐王,再為土司貴族當牛做馬? 那該有多傻。 黃澤見到牟應龍的建議被采納,也立刻說道:“大王,如今都江堰年久失修,淤塞嚴重,不利于益州大治。還請大王盡快修復。” “善哉。”李洛點頭,“此事寡人已經在琢磨。只是都江堰工程復雜浩大,寡人身邊,并無精通水利之臣,是以一時沒有下令動工。” 都江堰這樣重大的水利工程,建的不容易,修起來同樣不容易。遠沒有別人想的那么簡單。要是一個外行來主持,會耗費更多人力物力,也耽誤很多時間,甚至會在汛期引發洪水。 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四川變成天府之國。李冰留下治理都江堰的六字遺言:“深掏灘,低作堰。”歷代都牢記這六字真言,一直沒有出事。 可蒙元占領四川后,卻亂修一氣,采用鐵人鐵馬加固加高河岸,不但徒勞無功,浪費民力財力,還使得蜀中開始洪水泛濫,讓都江堰殘破不堪。 蜀中是盆地,自古就常為岷江所患,容易變成“千里澤國”,所以水利事關重大。 “大王放心。”文天祥笑道,“善于水利者,臨安就有一位,之前的江浙行省都水少監任仁發。” 任仁發? 李洛知道這個任仁發,乃是松江水利世家出身,主持過不少工程,也算是個歷史名人了。 喬布也說道:“大王放心,這個任仁發雖然做過元廷的官,但并無劣跡,還是可用的。” “好。那就任用此人為工部都水司使,調到蜀中主持修復都江堰。”李洛當機立斷的做了決定,只爭朝夕。 要是今年蜀中洪水泛濫,那就麻煩了。他必須緊迫起來。 遠在江南的任仁發,萬萬想不到自己悶在家里發愁前程,千里之外就一個四品官位到手。 張達善建言道:“大王,蜀錦天下重,本是重要財源。武侯以此為北伐之資,歷代皆重。可蒙元南侵益州淪落以來,民生凋敝,百業衰敗。這蜀錦也是如此。懇請大王興復蜀錦,以為富蜀之策。” 四川古稱“蠶從之國”,蜀字,就來源于此。可見蜀地自古絲綢工藝極其發達。而蜀錦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蜀錦由于工藝繁復,染色特殊,向來很是貴重,有寸錦寸金之說。所以歷代都在成都設立專門機構,管理蜀錦,這也是成都被稱為錦城的由來。 四川蜀錦與金陵云錦,姑蘇宋錦,廣西壯錦合稱為“四大名錦”,而尤以蜀錦為貴。 可從元朝開始,蜀錦開始沒落了。很多傳承千古的技法失傳。到了明朝就更加式微,從名錦之首,淪為二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