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610、611 我李洛,不能讓千萬男兒沒老婆!-《葬元》


    第(1/3)頁

    馬致遠念完對牟巘等人的授官敕令,又拿出第二道文書,卻是一道詔旨。

    “唐王詔旨!詔曰:先,朱溫以宣武篡立,前唐傾覆,而后梁遂立。開五代篡頻之惡,后多效之,以致漢家衰敗,契丹趁間,兩宋孱弱,肇始者溫也。”

    “溫無道,立國十余年而亡亦。寡人觀五代政治,尤以朱梁暴虐尤甚,慘不堪言,令人發指。而溫更以亂人倫之禮,得由其子弒之,遂至淪亡。古來帝王家室之禍,莫過此也。”

    “此輩梟虎豺狼之輩,悖逆無道之屬,集惡于一身,失德于天下,遺毒數百年,豈能為帝乎!后梁者,正統何在焉?”

    “今,改五代為四代,廢后梁之名,以宣武逆藩代之。另,廢朱溫帝號,以朱逆代之,廢棋陵號,廟號,謚號…”

    群臣聽到針對數百年前的朱溫如此嚴厲的處置,不禁心中凜然。

    大王這是壓根不承認后梁是朝代,更不認朱溫是梁太祖了。而且把五代篡位頻繁,導致中原元氣大傷,造成契丹南侵,兩宋孱弱的原因,歸咎到朱溫身上。

    朱溫冤枉么?

    似乎有些冤枉。但仔細一想,他們也覺得不冤枉。

    五代篡位叛亂如此頻繁,起碼朱溫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這也使得宋匡胤兄弟矯枉過正,壓制武人,導致軍力孱弱。

    但是吧,這么大的責任,朱溫根本當不起,充其量只有部分責任而已。可是因為此人人品太差,私德太壞,也沒有人同情他。

    誰教大王是李唐后裔呢?怪就怪朱溫運氣不好。

    可笑那朱溫死后數百年,皇帝的頭銜一下子被擼掉了。

    馬致遠繼續念道:“重印《五代史》,《資治通鑒》,五代皆改為四代。宣武逆藩之年號,亦廢之,改為哀宗天佑年號。欽此!”

    好嘛,后梁硬生生沒了。

    文天祥和鄭思肖等人覺得不太妥當。畢竟后梁的確存在,怎么能一道詔書就抹除?這可不是小事啊。

    不過,考慮到大王的身份,他們也無法勸諫,因為這妨礙了孝道。

    李洛看到群臣沒有反對,對自己的騷操作很是滿意。這一道詔書公布,他的隴西李氏出身,和李唐后裔的身份,就實錘了。

    可李洛的騷操作還沒結束。

    馬致遠又開始宣讀第三份詔書:

    “唐王詔旨!曰:大唐以道治天下,以士行其事。士者有四,曰文士,曰武士,曰理士,曰道士。”

    意思是,大唐以大道治理天下,用士子來執行。士子分為文士,武士,理士,道士。

    這就把武士,理士,道士提高到和文士一樣的地位了。

    武士不用說,自古都有。道士嘛,現在唐國人也不陌生,就是各級道廟的道官。可理士是什么?

    很多人不明白。

    卻聽馬致遠繼續宣讀道:“文士者,研習經史子集,人文藝術,文明教化。武士,研習軍事武技,戰術戰略。理士,研修自然之道,數理之奇,匠造之巧。道士,研習道經,弘揚大道,布道天下,凝聚華夏民心。”

    這一下,眾人都明白了。原來,那些匠師就屬于理士了。

    李洛搞出來的的理士,其實就是科學家工程師。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

    這道詔書,是他和崔秀寧很早就搗鼓出來的,只是一直沒有正式宣布而已。理士,完全就是一個新事物,而且對舊文人挑戰很大,趁著剛剛監國阻止最小,李洛決定拿出來。

    很顯然,這四種士子的從業方向,也是有所安排。

    文士,其實也不是傳統的儒士了。李洛的詔書中說,研究經史子集,人文藝術,文明教化的,屬于文士。

    瞧,多了一個“人文藝術”的新詞匯。

    也就是說,不光儒士屬于文士,就是一個劇作家,一個音樂家,也是文士!

    李洛的文士,其實就是后世的人文科學從業者。

    文士用來搞教化,繁榮藝術文化。武士就是從軍從警,保家衛國。理士負責自然格物研究和制造技術,道士就是用來祭祀傳道,統一華夏思想民心,抵御異教的侵蝕。

    各司其職,相互影響促進。李洛還是在用士子治國,但他的士,已經不同了。

    接著又是第四道詔書:“…頒布刊行《大道論》,凡士,皆研讀之…”

    道家思想偏理科,哲學思辨性更強,用來替換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再好不過。不過唐國的道家其實也是新道家,融合了儒家。

    經過鄭思肖的努力,納儒為道的理論體系已經全部建立起來。鄭思肖的《大道論》中明確提出,儒乃是天地大道的分支,屬于人之道。所以儒士,也是道家信士。

    大道論認為,天地大道包括理之道(自然科學)和人之道(人文道德)。

    理之道包括物道,數道,醫道,匠道,農道等;人之道又包括君道,臣道,武道,民道。

    總結是,天地大道就是昊天上帝意志決定的真理,任何人都能順應大道,都應該順應各自的道。

    文天祥也看過《大道論》。他的理解是,大王其實是在復古改良,將先秦時代的百家思想,存其精華去其糟柏,然后融會貫通為一,再以道家之名提綱挈領。

    當真是千古未聞的神來之筆。用來凝聚人心,教化天下,治國理政,那是再好不過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