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614、615節 違抗王命,這不是找死么?-《葬元》


    第(2/3)頁

    李洛要是割據一方或者敗亡也就罷了,要是他真能恢復中原,怎么可能不對高麗用兵?

    蒙元都征服高麗作為征東行省,李洛要是真能一統天下,會放過高麗?

    不可能。

    李簽的反應也很快,轉眼間就有了說辭,不急不緩的說道:“唐王,在下一族,本是趙郡一脈,系出中原。既然離開高麗,就沒有回去的道理,至多到時回去掃墓罷了。”

    “不過在下以為,高麗與中原,本應不分彼此。如今高麗大族,多為中原僑姓。唐王雄才大略,他日必能一統天下。這高麗,大可為大唐一州啊。”

    反正他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逃出高麗。高麗將來如何,他已經不關心了。李氏的前途才最重要。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只有以柔克剛,事事順著李洛,李氏才有出路。

    為了家族,只能如此。

    李洛呵呵而笑,這個“伯父”,當真精通自保之道,權宜之計。

    這樣也好,省了自己的口舌。

    既然他如此識相,那就先給個官位,安撫其心吧。

    到時高麗大族一降,高麗就能輕而易舉的收入囊中,不會和蒙元一樣屢屢用兵才拿下高麗。

    都以為高麗軟弱好征服,那其實是誤解。

    此時的高麗,可不是后世的朝鮮。蒙元當年六次出兵攻打,才讓高麗屈服。高麗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外抱團。所以分化瓦解加武力,才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忽必烈也是用了這招,才拿下高麗。

    李洛想了想,終于說出李簽等了半天的話:“李公曾是高麗宰相,精通政務。如此才干,寡人怎能視而不見。就請李公擔任政事堂參議如何?”

    政事堂有左,中,右三位宰相,如今只有林必舉和龔侃兩位宰相。林必舉不用說,海東時代就是政務主官。龔侃是李洛的得意學生,在政治上很有悟性。

    宰相之下,就是五位參知政事,簡稱參政,一般由能力強的尚書兼任參政銜職。但由于唐國尚書們當尚書都難以勝任,所以九個尚書只有兩個尚書加了政事堂參政之銜。

    參政空缺三個位置。

    參政之下,還有參議政事七員,簡稱參議,正三品。一般由侍郎等官兼任。如今還有兩個空缺。

    參議本是兼任加銜,李簽要是當參議,那就是唯一沒有本官的參議,不像其他參議那樣還有侍郎等本官。

    也就是說,他只有參議之權,而沒有部門實權,只算一個高級幕僚。

    李簽當然已經了解過唐國制度。但他聽到李洛任命自己為參議,還是很高興。

    雖不執掌實權,但一下子能得到一個三品參議,已經很不錯了。

    “臣自歸唐,敢不為大唐效力?謝大王信重。”

    李簽毫無推辭之意,立刻下拜謝恩。

    他接受這個官職,那就是唐國之臣了。他是做過高麗宰相的人,執掌大權多年,做個參議的確落差很大,可此刻這個官職對李氏卻至關重要。

    “李卿平身。”李洛扶他起來,“李卿久在官場,但大唐政治與高麗不同,與前宋亦不同,李卿上任后,少不得要了解一二。”

    這其實是委婉的敲打李簽。

    意思是,大唐自有大唐的一套,你別把高麗官場的那套帶到大唐。

    李簽立刻會意,“臣遵旨。”

    李洛給了這個曾經的“伯父”一個三品參議,至于李簡這個曾經的“父君”,一個縣令都沒到手,更別說李若愚和李知易等人了。

    他們心中,要說不失望怎么可能。

    最后,李洛又賞了金氏和李蕙質等人一些云錦,賞了李簡李若愚等人一些字畫,就打發了他們,派人送他們回到賞賜的宅院。

    李氏族人來到李洛賞賜的宅院,看到雖然遠不能和李氏家城相比,但也是一個五進大宅。

    等到眾人安頓下來,這才終于踏實了不少,又聚在一起議論。

    “如今老夫已經是唐國之臣。無論家宅內外,提到唐王,不可再直呼其名,不然傳到唐王耳中,那就是不敬之罪。你們都明白了么?”李簽上來就叮囑道。

    所謂禍從口出。要是家中誰說出李洛云云,一旦被人告發就完了。

    李若愚道:“父君放心,這點分寸我們還是有的。”

    李簡也說道:“眼下今非昔比。你們在外,一定要小心謹慎,低調行事。李氏,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李知易等人道:“叔父所言極是,當是如此。”

    李簽嘆息道:“家中大變,也只能如此了。好在老夫還得了一個三品參議,官身還在,也沒人敢欺負我們。”

    “你們幾個雖然官職沒了,但還可以考科舉。以你們的才學,到時不怕沒有官做。倘若大王真得了天下,我等也能水漲船高。切記,既然已為唐人,就不要在三心二意。”

    李蕙質也道:“父君說的是。女兒在臨安多日,聽坊間議論,唐王和王后有圣王圣母之名。觀唐王施政之風,極為務實,對百姓太過仁慈。女兒認為,只有照著這個法子做,我們才有出頭的機會。”

    “還有,唐國吏治與歷代不同,行賄受賄不但是重罪,還會身敗名裂,禍及家人,被稱為害官,失貞…總之,風險極大。”

    她這話,當然是提醒父親李簽的,怕他收受賄賂。

    唐國不但吏治嚴苛,就是民間,一旦因為利益關系送禮,也會被定義為失貞,無道。一旦被告發,禮物歸告發者所有。送禮人和收禮人并在街頭示眾,貼上白紙,寫上失貞無道某某字樣。

    一旦禮物過重,送禮此數過多,還會取消唐國國籍,貶為奴隸。理由是,失貞無恥者,不配為華夏子民。

    之前臨安一個布商,因為送禮給各大布店,結果被告發,貶為奴隸。

    還有戶人家,因為給學堂先生送禮,被游街示眾。

    據說,還有人奏請唐王,禁絕嫁妝和彩禮。

    李蕙質把這些一一說出來,李簽等人良久不語。

    “吏治苛刻說的過去。可民間也管,真是太苛刻了。”金氏搖頭,“唐王和王后如此做,百姓沒有怨言么?”

    李簽搖搖頭,“你們錯了。此舉看此苛刻到不近人情,其實卻是大道理。這個大道理便是:公正!”

    “你們想,學生和先生送禮在高麗是常事。結果就是,先生不再公正。送禮的照顧學業,那沒錢送禮的呢?師徒之誼,何在?”

    “這樣一來,就成了風氣,每個學生都送禮,看誰送得多。那么好的苗子就可能被埋沒,影響國家人才大計啊。而且這樣的學生,自小就懂得行賄,長大之后做了官呢?”

    “還有商人送禮,看似和朝廷無關,卻事關重大。長此以往,朝廷采購,民間買賣,參與的商人都是以禮開道,貨物賣的好不好,不是質量說了算,而是看誰會鉆營取巧。”

    “天下財物,不可能因為送來送去而增加。卻為此耗費很多精力,讓人做事以鉆營為先。踏實做事的少了,天下財物就少了。從大局看,人人皆受其害。以至于送禮為常,不送為怪。公正大損,民心浮躁也。”

    李簡點頭:“兄長所言極是。看似不近人情,近乎荒謬,實則高明至極。這一招,是污送禮之名,先讓人不敢,再讓人不恥。送禮者下賤,收禮者也下賤,這風氣就剎住了。”

    李簽笑道:“民間風氣一肅,官場也就肅然。自古吏治之難,不在朝堂,而在江湖也!吏治之敗壞,皆由民風而起。唐王整肅民間行賄之風,那是直指根本了。”

    自古吏治之難,不在朝堂,而在江湖。倘若李洛聽到這句話,一定會為李簽點贊。

    真的說到點子上了。

    民風是什么?

    大氣候大環境。

    世界各國,雖然皆有貪腐。可是程度輕重卻差別很大。這其中,民風是個極大的因素。

    一個病人和學生都上桿子主動送紅包的風氣,賴誰?人人都有責任,沒有人無辜。

    所以李洛和崔秀寧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整肅民風,就從民間行賄入手。

    兩人要妖魔化,污名化民間行賄。上古時期,沒有女子失貞可恥的說法。可現在有了這個風氣。

    風氣是可以引導的,只要統治者有心,有智慧。

    用來整肅民風的,就是納入道家的理教!

    只要是行賄,不管官場還是民間,全部是無道,失貞,卑賤之舉。一旦戴上這些帽子,那就像戴上漢奸叛徒帽子一樣,身敗名裂。

    這會被納入理教的約束范圍,納入道家教條,用宗教的力量來整肅之。

    諷刺的是,李洛的命令一下,絕大部分人不但沒有怨言,還很歡喜。

    因為終于有借口不送禮了。

    事實上,除了真正因為感情交情而饋贈之外,沒有任何人喜歡給別人送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