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659、660節 “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葬元》


    第(2/3)頁

    這么算,他幾千畝田,最后只剩下三百畝,可不就是被沒收九成?

    所以,利益受到如此損害,錢選當然不會投奔唐廷。

    很多士紳在唐軍的武力下屈服,從大地主變成小地主,心中深恨唐廷,深恨李洛,不少人發誓永不仕唐。

    但錢選此人終究格局不俗。他雖然心疼家族損失巨大,卻也知道站在天下的角度,這是正確的,是救世良方,是變法驚雷。

    李洛敢冒著得罪天下士紳的風險這么干,那是為了黎民百姓,乃是堯舜之舉。

    自高宗南渡以來,權貴豪強兼并土地之風越演越烈,最后導致小民紛紛失地淪為佃農,竟然達到十農九佃的地步。

    不光是良田沃土,就是山林水澤,也都被兼并霸占。以至于小民門前明明是山林,卻要繞遠道去外地砍柴,在門前的湖泊河流種植菱藕,都要向湖主河主交租。

    以至于朝廷入不敷出,小民生計艱難。賈似道推行公田法改革時弊,也全都走了樣。

    元廷占了南方,局勢更加惡化,小民連佃農都難做了,竟是淪為農奴。

    以錢選的眼界,他知道土地兼并已經到了非推倒重來不足以解決的地步。要不然,數十年之內,必有黃巾黃巢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這也是錢選為何認為“圣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的原因。

    向錢選這樣出身大戶,利益受損,卻因為心懷天下而決定入唐的開明士大夫,民間還有不少。

    這些人和錢選一樣,經過思考和觀望之后,紛紛動身前往江陵。

    別說南方,就是北方士子,想要南下投唐的也大有人才。奈何身在元統區,無法南來。

    …………

    江陵唐宮,光政殿。

    今日是逢三一次的常朝。光政殿內,身穿常服的朝臣,正在山呼朝拜。

    “圣上金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句話,已經成為寫進制度的朝賀之辭。按照規矩,朝臣奏章,必須稱呼“皇帝陛下”。朝堂之上,可以稱呼陛下或圣上。

    大唐并不避諱,洛字寧字都可以用。可要是私下對皇帝皇后直呼其名,或者直書帝后全名,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私下提到皇帝皇后,必須用尊稱,必要時還要向北拱手。

    李洛此時沒有再穿戴袞服冠冕,而是一身龍鳳呈祥的藍色常服,頭戴白玉帽正的黑紗云紋無翅幞頭,腰間九節白玉帶,顯得精神抖擻,干練利落。

    按照初步完善的《大唐輿服禮制》,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用帽正。五到四品用白銀帽正,三品和二品用青玉,只有一品及以上才能用白玉帽正。

    三品以上才能用玉帶,還只能用三節的。而九節玉帶,只有帝后能用。

    坐在李洛左側的皇后崔秀寧,也穿著常服,沒有戴鳳冠,而是露著云髻,綴著藍寶石頭飾,眉間印了一朵梅花鈿,顯得既高貴典雅,又嫵媚秀麗。

    李洛長期在外,主持朝會的都是崔秀寧這個攝政王后。甚至崔秀寧臨朝聽政的次數比李洛多的多。不過因為唐風開明,她是聽政而不垂簾。

    只是,崔秀寧已經半年沒有臨朝了,這次突然再次臨朝,老人們毫不奇怪,新加入唐國的官員卻有些驚愕。

    “諸卿平身。”李洛雙手虛扶一下。

    “謝皇帝陛下!”三府九部十二寺(司)的官員一起平身,昭穆有序的正坐在蒲團上,笏牌都倒持懷中。

    御史臺的值班御史郎中,各出來兩人,來到兩側廊柱下的書案前坐下。他們是維持大殿禮儀的。要是誰衣冠不整,交頭接耳,或者打盹,就會被記下來彈劾。

    司錄寺卿馬致遠,親自抽調兩個錄事郎中,當庭準備記錄。

    司錄寺,是唐廷新設的衙門,屬于中央十二寺(司)之一。這個衙門,不但是官史檔案部門,也是秘書部門,相當于后世的檔案局兼秘書處或辦公廳。。

    “諸衙司當庭奏事!”侍立在丹墀下的中官常侍康西喊道。

    康西是唐宮四大中官常侍之一,官職是“御前奉事中官常侍”,就是傳話筒和打雜的。

    唐宮朝議,從來不會說什么“有事奏事,無事退朝”。而是,必須要有事上奏。

    這么大個國家,這么多大臣,要是三天都沒有事奏,那還正常么?

    政事堂左相林必舉站起來,舉起笏板行禮道:“臣,政事堂左相林必舉,奏請陛下。自從三府創建以來,政事堂只有一文相,軍師閣只有一武相,御史臺也沒有副職。臣請陛下補缺。”

    作為宰執,林必舉當然要幫助皇帝完善人事。而且,政事堂長期只要他一個宰相,他也很不安。

    按照唐國制度,正一品宰執有七人。分別是三個政事堂宰相,三個軍師閣太尉,一個御史臺御史大夫。

    這七人,就是百官之首,輔助天子協理陰陽,裁決國家軍政大事。

    如今,軍師府只有文天祥一個太尉,幾個軍師。政事堂只有林必舉一個左相,五個參政七個參議倒是都齊。御史大夫是龔侃,監察御史,御史郎中也不少,可缺了副職御史中丞。

    三府七個長官,缺了四個。

    是李洛舍不得官位嗎?

    當然不是。

    宰相之才,那是隨隨便便就能出現的么?李洛和崔秀寧的學生很多,可是在政治上很有才能的卻很少,有些人不錯,可是太年輕,目前難以勝任。

    不過,堂堂朝廷空出這么多宰相,實在不像話。

    李洛想了想,傳令道:“擬旨,調海州牧、海京留守崔牧,為政事堂左丞相。調益州牧、駙馬都尉楊漢明為右丞相,林必舉改為中相。”

    政事堂三相,品級權責相同,但中相資格最老,有優先權。

    楊漢明和崔牧,已經是海東老人中最適合當宰相的人了。

    州牧是正三品,突然當宰相,那就是連升四級,是不是不合規矩?(唐制最多連升三級)

    不是。

    因為楊漢明還是駙馬都尉,滇國公,都是一品爵位。崔牧是外戚,也有縣侯的爵位,二品。

    “諾!”

    翰林承旨立刻領命,開始草詔。

    “傳旨,改文天祥為軍師府中閣太尉,調閩州節度使陳淑楨為軍師府東閣太尉,揚州節度使江鈞為西閣太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