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945、946節(jié) 要不要修《元史》?-《葬元》


    第(2/3)頁

    而這個姚岐,最終也沒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結(jié)果不難猜測。后來聶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贊普之意,本為大丈夫,這本就是中原之語,并不是君主之意。

    這說明,聶自稱“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沒有真的以一國之君自居,他應(yīng)該還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后來,贊普之意才有“大丈夫”變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覷,神色怪異,皺眉問道:“這些竹簡說了什么?”

    八思巴只能實話實話的將竹簡上的內(nèi)容說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驚訝之色,“朕早聽中原大儒說起,羌人和吐蕃人實為漢人,俱為華夏后裔。只是不知道個中詳細。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將竹簡一枚枚拿起來端詳贊嘆,恍惚間差點連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這竹簡記載,必是如此了。不過,后來中原漢人,估計也不止一次西遷高原。周朝這支,不過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個部落了。”

    白蘭法王等高僧也都點頭。

    無論他們愿不愿意承認,事實擺在眼前。

    吐蕃人,的確就是華夏一脈,說是中原漢人,似乎也不算錯。

    總之,漢蕃羌一家,是可以斷定的。

    李洛繞著竹簡,一邊踱步,一邊連連嘆息,目光爍爍的看著八思巴,意味深長的說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經(jīng)歸為漢人,倒也是復(fù)為一家了。如今,漢吐蕃同源之翔實,已經(jīng)就在眼前,可漢羌同源之翔實,竟然還沒有發(fā)現(xiàn)。”

    八思巴立刻會意,他心中嘆息一聲,雙手合十的說道:“吐蕃人,實際上并無統(tǒng)一族號,自古以來,諸部林立,實在不利于教化。”

    “小僧懇請陛下,令吐蕃諸族,歸漢!”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輪法王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掃過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凜。

    “小僧以為,金輪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蘭法王硬著頭皮說道。

    事實擺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華夏移民,這是無可辯駁的史實。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個部族,而是多個不同部族。這些年各族相互爭斗不休,也不是什么好事。

    諸族歸漢,既符合史書,又符合當(dāng)前。

    唐主欣然點頭,“好。諸位既請,那朕就復(fù)吐蕃諸部之名為漢,不分彼此!嗯,吐蕃諸部,本就綰發(fā)右衽,此與漢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過,吐蕃歷法不夠精準。雖說吐蕃人也過年,可和漢歷元旦,總是差了一兩天。嗯,自今日起,該行漢歷。”

    “州郡縣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這既然歸漢,當(dāng)然要像個樣子。吐蕃人本非夷狄,這文教大法,當(dāng)然要不分彼此。”

    “還有,既然穆天子時,就發(fā)現(xiàn)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為穆州,以此紀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經(jīng)重新設(shè)置度量衡,以為天下標準,一體推行之。”

    皇帝一口氣說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頻頻點頭。

    要說與漢人風(fēng)俗最接近的游牧民族,的確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風(fēng)俗,三者都有相似之處。吐蕃人和羌人綰發(fā)右衽,和北方胡族迥異。就是語言,也同屬一個語系。

    很快,竹簡的內(nèi)容就傳播開來。隨著一道《吐蕃諸部歸漢詔》的詔書頒布,幾十個名稱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歸漢。

    沒用幾天的蕃州之名,又變成了穆州。

    …………

    十月初六,攝政皇后臨朝聽政。

    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攝政皇后陛下駕到!監(jiān)國太子殿下駕到!”

    隨著一聲長長的唱喝,鳳冠朝服的崔秀寧攜著小太子李征,步履從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數(shù)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領(lǐng)銜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后陛下萬福金安!太子殿下萬福金安!”

    崔秀寧坐在寶座上,右下側(cè)坐著一本正經(jīng)的小太子。

    只有九虛歲的小太子,不知為何,目光有意無意的瞟了瞟頭戴芙蓉冠的司婦寺卿辛苦。

    這個姐姐,好漂亮,好神氣啊,倒是有點像母后。

    “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寧淡淡笑道,繡著五彩云紋的袍袖虛扶一下。

    “謝皇后陛下!”眾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級,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后面的五品官,隔寶座足有七唐丈遠,只能勉強聽到皇后的聲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舉首先站起出列,舉起玉笏奏道:“啟奏皇后陛下,大唐簡體字已經(jīng)推行數(shù)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編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罷回首道:“牟院使,快將《洪武字典》上呈皇后陛下過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著厚厚的一本精裝大書,出列奏道:“啟奏皇后陛下,這就是新編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錄華夏漢字五萬兩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簡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個。”

    “臣等參考前宋《集韻》,共耗時三年零四月,耗銀十三萬七千余元,參與編纂的大儒名士,共計一百三十七人,查閱典籍圖書三千二百余冊。”

    中官常侍康西接過沉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現(xiàn)給皇后。

    崔秀寧接過這鉛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開一看,但見字跡端正,印刷精美,而且注音簡介,感到很是滿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記得后世的《中華大字典》記載漢字五萬,《新華字典》屬于簡潔版,收錄漢字只有一萬出頭。

    這么說的話,宋末元初的漢字,比起后世要少一萬多字。那么很多字應(yīng)該是明清出現(xiàn)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萬字了。

    漢字的數(shù)量,其實也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現(xiàn)在《洪武字典》花費三年多時間,用了一百多個學(xué)者才編纂完成,說明這個時代,漢字也就是五萬多字了。

    后世出現(xiàn)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時代鉆研訓(xùn)詁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無聊時搞出來的東西,大多沒有必要。

    然而他們借著滿人剛?cè)腙P(guān)沒有文化,借助編纂《康熙字典》的機會,大量造字,挾帶私貨。

    “本宮認為,這《洪武字典》編纂的很是典范。不過,收錄五萬兩千字,書本太厚,用紙?zhí)啵@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寧問道。

    工部官員出列奏道:“啟稟皇后陛下,工部算過,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銀四塊銀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