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984節 西夏遺民的窯洞村寨-《葬元》
第(3/3)頁
“陛下放心便是。”劉三治立刻表態,“臣一定不超過一成利潤,絕不以高煤價掠奪民財。”
但是,對經濟很敏感的劉三治接著又語氣一轉,“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劉卿但說無妨。”李洛微微皺眉。
劉三治叉手道:“回陛下。這燒煤的成本,本來不比木柴貴。只是,要是遠途運輸,那邊不同了。若是兩百里之內運煤,臣還能保證,百姓用得起廉價煤,不比木柴更費錢。可要是距離一遠,那運輸成本便大增,除非朝廷虧本,不然百姓就只能接受高煤價了。”
唐廷和后世不同。所有礦產,一律朝廷計劃性的專營專賣,民間不得開礦。既然礦業全部國營,那真愛百姓的朝廷就應該保證百姓用的起低價煤。
不然的話,那就是與民爭利。錢是賺到了,可民心也丟失了。朝廷要是這樣干,那就別怪百姓砍樹燒柴了。
可是,煤炭雖然本身很便宜,但長途運輸就貴了啊。就算用奴隸運煤,奴隸可以不要工錢,可路上總要吃飯,也要消耗錢糧啊。這都是成本。
那么,除非朝廷貼錢。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
李洛搖搖頭:“劉三治,你這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南方先不說,這北方大地,幾乎各縣都有煤礦,只是大小不一而已。就算一縣沒有,郡內也肯定有。只要你們礦務司提高找煤的本事,就能把運輸距離控制在兩百里內。我大唐驛站四通八達,兩百里內距離用騾車運煤,成本并不大。”
“還有,等到北方水利大興后,江河通匯,水路縱橫,用舟船運煤到各地港口,再用騾車陸運,也能大省運輸成本。”
劉三治眼睛一亮,“是臣愚鈍了。那臣回長安后,就增派人手,在北方各郡縣發動百姓找煤,就地經營,百姓就能燒廉價煤了。”
李洛卻是想起另一個東西:天然橡膠。
匠造司的匠師們已經改良了軸承,造出了先進的減震器,使得大唐馬車的速度比之前提高了一半。要是再有了橡膠,那么就能制造出輪胎,馬車的速度最少再提升一半。
只是,第二次去南美洲的船隊出發快兩年了,卻一直還沒有回航,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就是能回來,也未必能帶回橡膠樹和金雞納樹,古柯樹等東西。
李洛在延安城停留一天,就繼續北上。
五月初八,圣駕一路北巡,終于來到無定河邊的橫山,這里完全是當年西夏的腹心之地了,也就是銀州。唐廷廢州設郡之后,銀州被改為橫山郡。
橫山林海蒼茫,草甸豐茂,是訓練騎兵的好地方,當年這里出產的西夏橫山鐵騎,可謂最精銳的西夏騎兵。
只是,如今的橫山健兒,很多都加入了唐軍騎兵。
秦漢長城也在附近,南北朝時期赫連勃勃夏國所建的統萬城也在東邊不遠,真的是邊塞之地了。
雖然同是陜北高原,但橫山一代的風景又和延安不同。
唐廷君臣們舉著千里目,將這數里外的風物看的格外分明。
最主要是,窯洞越來越多,地上建筑越來越少,也就縣城和市鎮,還能見到不少地面建筑,就算是鄉村中的大戶人家,也都住窯洞。只是大戶人家窯洞更大更多,還有院子,石獸,走馬風燈。
而無論大戶小戶,幾乎都有馬廄。馬匹也很不少。
延安的窯洞卻沒有橫山這么多。
唐主用千里目看向一戶人家的窯洞,只見一個高大健碩的老者站在窯洞前,手搭涼棚往御駕的方向看。
接著,這個老者遙遙下拜,他的家人也跟著下拜。與此同時,附近很多窯洞的人也都紛紛下拜。
很顯然,附近的百姓知道圣駕經過。雖然還隔了幾里遠,可他們竟然自發的對著御駕下拜。
這些可都是西夏遺民啊。
此處的窯洞可與后世不同。后世的窯洞,大多建在黃土坡子上,周圍一般都是光禿禿的黃土,顯得既荒涼,又土里土氣。
可是這一路走來,所有的窯洞都修建在郁郁蔥蔥的山腳或者山谷間,花木扶疏,溪水淙淙,看上去很有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的美感。
而窯洞也很少是單門獨戶。要么沒有,要有的話就一定是一排,或者梯田一般幾排。很多窯洞門口,仍然貼著去年過年的對聯,或者掛著高粱尾巴。
很多沒見過窯洞的南方大臣,不由嘖嘖稱奇。當然,也有人面露不屑之色。有些南方漢人士大夫,比如錢選等人,仍然對西夏人懷有很大的敵意,或者說不屑。
李洛指著路邊不遠一座山麓下的、梯田般的密集窯洞,對群臣笑道:“你們休要小看窯洞,這其中可別有洞天,冬暖夏涼,而且建造起來不傷樹木。”
“這里的西夏遺民,如今都是大唐子民,就連身份證件的族屬,也成了漢人。諸卿可別要心生輕視才是。”
“走,朕帶你們去窯洞村寨看看,讓你們沒見過的見見。身為朝廷大臣,怎么能不知道風俗風情呢。”
接著,李洛就下令往數里之外兩山之間的窯洞村寨而去。
ps:蟹蟹大家的支持,晚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