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且說沈夢大叫薛枚的名字,劉虎好奇的說道:“你認識他?” 沈夢問了個基本情況,急切的說道:“他從廬州來,肯定是有急事求見大人,我們馬上去找大人!” 來到指揮所,劉鼎不在,負責(zé)警衛(wèi)的劉鵬告訴他們,劉鼎到南門視察去了。 兩人急匆匆的趕到南門,發(fā)現(xiàn)劉鼎果然在那里,身邊還有秦邁和令狐翼兩個。在他們的身邊,新任桐城縣令盧觀影正帶著民夫們加固加高城墻,旁邊到處都是條石和砂漿。整個南門附近,塵土飛揚,熱火朝天,汗如雨下,絲毫沒有感覺到寒冷,干活的工人還大口大口的冒著熱氣呢! 桐城的道路主要是東西走向,連通廬江和懷寧,對于軍隊來說,東門和西門都是主要的爭奪焦點,南門和北門則相對平靜,根據(jù)推測,淮西軍的主要攻擊方向,肯定是東門無疑,但是,劉鼎始終不放心,下令要將周圍的全部城墻都加高加固,這會兒還親自到南門督促工程進展來著。 看到劉虎和沈夢過來,劉鼎從城樓上下來,遠遠的打量著那個粗獷大漢,對他留上了心,但是沒有說話。一會兒來到眾人的中間,看到劉虎背后的保信軍軍官,同樣驚訝的說道:“薛枚!” 粗獷大漢拱手行禮,朗聲說道:“在下楊某,見過劉大人!”劉鼎關(guān)心薛枚的安危,點點頭,表示回應(yīng),隨即讓身邊的令狐翼去請郎中,同時將他們帶回去指揮所。桐城隨時都會陷入包圍,孫婧慈當(dāng)然不在桐城,只有隨軍郎中在。一會兒以后,兩個隨軍郎中就來了。劉虎已經(jīng)薛枚放到屋子里面的板床上。兩個郎中不住的掐人中,同時給薛枚灌水。 沈夢急切的說道:“他有沒有生命危險?” 兩個郎中都表示,薛枚只是疲勞過度,深度昏迷而已,沒有生命危險,只需要休養(yǎng)即可,大家這才放下心來。隨后,兩個郎中又說,薛枚的屁股因為長時間騎馬的關(guān)系。磨破了皮。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復(fù)原。兩個郎中不斷地掐人中。^^^^摁腦門。忙碌了好一會兒,薛枚才緩緩的清醒過來。 劉鼎下意識的屏退左右,只留下秦邁、令狐翼、沈夢、劉虎和那個粗獷大漢。 沈夢坐在薛枚的身邊,急切的說道:“山雞,怎么回事?” 薛枚吃力的看著劉鼎,艱澀的說道:“林、林大人被囚禁起來了。” 劉鼎沉靜的說道:“怎么回事?你不用急。慢慢的說,慢慢地說。” 薛枚喝了幾口水以后,斷斷續(xù)續(xù)地說起來。原來,就在昨天夜里,保信軍副大使知節(jié)度使事貝禮翊發(fā)動政變,囚禁了林度,屠殺了所有不服從他地刺史府官員。貝禮翊掌握著廬州保信軍地大部分兵力。對這場政變也是籌劃了好久。因此基本上沒有遇到什么阻力。保信軍另外兩個實力人物唐千錚和鮮于赫,都沒有動靜。對貝禮翊發(fā)動的政變視而不見,想必是已經(jīng)和貝禮翊取得利益上的一致。 保信軍節(jié)度使衙門忠于林度的官員,全部都被殺掉,包括行軍司馬、副指揮使及下面各營軍官,薛枚的叔叔,也在這場政變中遇難,包括他們的家屬在內(nèi),大約有三千多人被殺,死者地尸體因為沒有地方掩埋,于是直接扔到了肥水中,順著河流飄到了巢湖。林度全家,除了三個女兒在外地避過劫難之外,其余親屬全部被殺,林夫人席明雪風(fēng)韻猶存,被貝禮翊搶走,下落不明,想必是已經(jīng)據(jù)為己有。 薛枚自己見機不妙,也顧不得自己的叔叔,搶了一匹馬就跑了出來,他的第一反應(yīng)當(dāng)然是前來舒州求救,但是,貝禮翊早就派人盯上了他,他剛剛出城,追兵就跟上來了,一直追他追到了這里。幸好路上遇到這個粗獷大漢伸手搭救,他才能看到劉鼎。本來是有十五個追兵的,但是一路上被這個粗獷大漢解決了九個,最終才來到了這里。 劉虎暗暗驚訝,原本以為這個大漢雖然勇武,但是也不是非常了不起,因為在他們的視野中,這個大漢始終是逃亡而沒有還手,然而聽薛枚的講述,這個大漢居然殺死了九個追兵,到后來可能是因為實在沒有力氣了,才沒有動手。^^ ^^這個大漢不知道是什么來歷,怎么就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呢?難道是有什么難言之隱? 薛枚簡單地說了兩句,又昏迷了過去,郎中說,這是因為疲勞過度和緊張過度地原因,務(wù)必讓他休息,不能繼續(xù)說話了。劉鼎點點頭,讓郎中將薛枚帶下去休息,小心照顧。等郎中走了以后,劉鼎看著那個粗獷大漢說道:“這位兄弟還不知道高姓大名呢!謝謝你將薛枚送到舒州來,我劉鼎感激不盡。兄弟如果有什么要求,盡管開口,只要是我劉鼎做得到的,我劉鼎必定做到。” 粗獷大漢拱手說道:“些須小事,何足掛齒?某家楊行憨,得見劉大人,已經(jīng)是萬幸。早就聽說劉大人在舒州抗擊淮西軍,收編水寇,實打?qū)嵉仃J出一番事業(yè)來,敬仰之心早已有之,今日一見,果然是一員好漢。” 劉鼎回禮說道:“客氣了。劉某人也不過是在亂世中混碗飯吃而已。還請楊兄弟在這里安心休息,來日劉鼎必定重酬。” 楊行憨拱手說道:“劉大人自謙了,楊某這就告辭!”劉鼎微微一驚,沉聲說道:“楊兄弟,你還要回去廬州?” 楊行憨朗聲說道:“楊某生在廬州,死在廬州,自然要回去廬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