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劉邦和項羽(4)-《漢鼎》
第(1/3)頁
這幾章引用了部分易中天的歷史人物分析,他的歷史人物評論是很有深度的,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去找來看看。
且說艾飛雨提到朱溫,繼續說道:“飛雨乃是文臣,對文臣自然格外了解。敬翔此人,對朱溫提出三條策略:奉天子、修耕植、貯軍資,此乃當年毛蚧獻給曹操的三大策略,曹操因此崛起,傲視群雄,現在朱溫不折不扣的執行起來,勢力正在逐日的增強,頗有昔日曹孟德之風范。若非河南乃是久戰之地,十室九空,人口極少,無法保證兵源供給,否則朱溫早已平定周圍的鹿晏弘、時溥等人,那突厥人李克用更不是朱溫的對手。”
劉鼎沉吟著說道:“奉天子、修耕植、貯軍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恐怕是同樣的道理。”
艾飛雨點頭說道:“然也。奉天子是政治策略,修耕植是經濟策略,貯軍資是軍事策略,三者形成密不可分的系統。飛雨之所以反對大人對宣州開戰,同樣是從這三個粗略出發的。大人可曾仔細想過,對宣州開戰是否有足夠的借口?馬鞍山沈家固然重要,但是現在他們已經完全答應斷絕和宣州的關系,一心一意的為鷹揚軍服務,大人何必為了他們惹下宣州?宣歙節度使秦彥乃是令尊當年的部下,朱溫、李罕之、畢師鐸等人,也都是令尊當年的部下,大人悍然對秦彥開戰,有著為令尊報仇雪恨的意味,試問這樣的行為,在他們看來,是否可以容忍?朝廷此刻最憎恨的,除了秦宗權之外,恐怕就是令尊了。大人答應投降朝廷。奉天子,無非是要盡量淡化身上的起義軍色彩,以免成為眾矢之的,然而一旦悍然對宣州開戰,則謠言四起,對大人頗為不利也。”
劉鼎有些不服氣的說道:“然而,宣州何時攻取?”
艾飛雨深思熟慮地說道:“大人是否想過,可以不戰而下宣州?”
劉鼎神色微微一動,凝重的說道:“愿聞其詳。”
艾飛雨喝了一口清茶。娓娓道來:“宣歙節度使秦彥。武勇暴虐。貪心不足蛇吞象。他和畢師鐸的關系極好,昔日兩人都在令尊帳下效力,叛變令尊以后,兩人也常有書信來往,關系甚好。畢師鐸地處淮南,受到呂用之的排擠。欲見高駢而不得。他又有一艷妾,被呂用之日夜覬覦,屢屢暗示畢師鐸將該名艷妾送上,但是畢師鐸故作不知,此乃和呂用之決斷的跡象。恰逢張神劍返回淮南,正好激起畢師鐸的拼死之心。然,呂用之盤踞淮南多年。高駢早已被他蒙蔽。不問政事,畢師鐸欲起兵鏟除呂用之。必先求得強有力的外援。”
“然,外援從何而來?飛雨細細推量,這個外援非秦彥莫屬。秦彥覬覦淮南富饒,恨不得取高駢而代之,斷然不會放過此等機會。一旦畢師鐸準備好行動計劃,他必然會出兵響應。所以,飛雨斗膽建議,大人不妨令水軍稍微放松對宣州的監視,同時派人暫時蒙蔽秦彥,表面上修好和宣州的關系,目地是讓畢師鐸可以順利地將秦彥請到淮南,屆時大人派精兵一支,直接進入宣城接管宣歙節度使衙門即可。宣州軍民,嫉恨秦彥已久,大人在舒州執行地政策,深得宣歙民心,鷹揚軍到達之時,他們必然會山呼海應,簇擁鷹揚軍入城。那秦彥和畢師鐸困在淮南,必然內訌,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又或者是兩敗俱傷,對于大人日后收復淮南,有莫大地好處。此乃驅狼撲虎之計,請大人慎重考慮。”
劉鼎拍掌說道:“飛雨好計!我聽你的!”
艾飛雨微微一笑,繼續劉邦和項羽的話題:“怎樣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別人心里想要什么并予以滿足。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說明劉邦已得他心,也說明劉邦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自己肚子餓要吃飯,知道別人也想吃,便讓出自己的飯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別人也想穿,便讓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當皇帝,知道別人也想封妻蔭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賞。*****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財大家發,收攏民心何其簡單。”
“大人是否認真考慮過,你的部下到底需要什么?秦邁需要什么?令狐翼需要什么?蕭騫迪需要什么?韋國勇需要什么?李天翔需要什么?雷洛需要什么?楊璧鱗需要什么?還有大人地對手,你是否了解他們的性格?了解他們的**?周寶的**是什么?薛朗的**是什么?李君的**是什么?還有秦彥、畢師鐸、高駢等,他們都想得到什么?難道南平王鐘傳真的沒有擴張地**?朱溫和李克用,他們已經位極人臣,他們還想得到什么?只有一個個分析他們地性格特點,我們才能制定更好的策略。和李克用作戰,我們不用擔心他會設伏、反間,因為他們暫時還不會,然而和朱溫作戰,休想正面和他交鋒,宣武軍從來不會擺開陣勢和你開戰。請問大人一句,你對淮西軍地了解,又有多少?”
劉鼎搖頭說道:“了解的不多。”
艾飛雨深沉的說道:“淮西軍名聲不好,嗜殺暴虐,刮地三尺,但是,絕對不表示淮西軍里面沒有人才。相反的,在淮西軍里面,飛雨發現相當多的人都是有才華的,王建、馬殷自不必說,他們將來都極有可能是一國之君,哪怕是孫儒,將來也可能位極人臣,只是孫儒為人過于囂張,已經為秦宗權深深猜忌,他現在根本不敢回去秦宗權的身邊,因此,等待孫儒的,可能是位極人臣,也有可能是尸首分離,一切都要看他自己的機遇了。在這三人里面,又以王建最為深沉。此人熟讀兵法,臨陣指揮若定,又懂得審時度勢,而且還極其能忍,他先前不惜背叛秦宗權投靠到田令孜的麾下,后來又被迫重新投靠到淮西軍,最后又投降朝廷,最終出任東川節度使行軍司馬,以飛雨觀之。此人決不可小覷。”
“又說董昌和錢。董昌現在雖然居于錢之上。但是他日成就。錢必然在董昌之上。董昌就任杭州刺史以來。奉天子,貯軍資,倒也像模像樣,只是他不重視修耕植,只想著和劉漢宏爭奪浙東節度使的位置,丟棄了生產。時間一長,未免要顯露出頹勢。錢雖然不掌管民政,但是他在富陽地區實行軍屯,努力增加生產。故飛雨推斷,一旦董昌去世,浙東必然全部落入錢之手,大人應以錢為目標。早做準備。”
劉鼎慢慢的說道:“目前我們最大的敵人。恐怕是淮西
艾飛雨點頭說道:“王建已投降朝廷,深得田令孜地寵愛;馬殷有不臣之心。目光緊盯著荊南地區;孫儒不敢回去蔡州,盤踞洛陽一地,自立為王,可見淮西軍大勢已去,剩下的秦賢、申叢、顏覺酈等,都是中庸之輩,廬江的盧瑭等人,中庸之輩都算不上,故淮西軍垂死掙扎不過三四年矣。八角鎮的大勝,乃是淮西軍的回光返照,秦宗權引以為傲的紫焰都和血霸都,都在此戰中損失極大,十停去了七停,元氣大傷,沒有五年的時間,休想恢復過來。然而,秦宗權還有五年的時間嗎?恐怕沒有了。”
劉鼎冷峻的說道:“是沒有了。”
墻倒眾人推,這是最淺顯地道理。在淮西軍最強大地時候,也許周邊地宣武軍、報信軍、武寧軍、忠武軍、山南軍,都噤若寒蟬,不敢吭聲,但是現在,宣武軍已經和淮西軍直接面對面地廝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勝利。這對淮西軍的打擊絕對是最嚴重的,淮西軍的士氣也因此被嚴重削弱。^^ ^^現在淮西軍已經走下坡路了,幾個最出色的大將都有了異心,淮西軍地骨干主力紫焰都和血霸都又受到嚴重的削弱,哪怕秦宗權有天大的本領,都無法挽救過來了。
淮西軍最大的缺陷,就是他內部的組織紀律相當的松散,大部分的兵卒都是被強迫抓來地壯丁,這些人,在打順風仗地時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處于下風地時候,就非常麻煩了。他們是非常容易崩潰的,而且崩潰以后,再也沒有辦法組織起來。沒有了紫焰都和血霸都作為支撐的淮西軍,就是紙糊的假人,隨手都可以拿一根木棍捅破它。
根據三眼都的情報,原本盤踞在廬江的淮西軍,在過去一段時間,還經常離開廬江,到南邊和東南邊的鄉村掠奪財物,甚至出現在巢縣附近,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淮西軍出現的痕跡了。淮西軍在廬江內部的士氣也非常的低落,盧瑭和劉建鋒等人,每天唉聲嘆氣,甚至和保信軍暗通款曲,具體內容雖然不詳,但是想必不是什么好事。此外,在盛唐縣和舒城等地的淮西軍,也都在悄悄的往壽州集結,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極有可能是淮西軍在收縮戰線,集中兵力應付北方的敵人。
也許,到明年的開春,鷹揚軍就可以對廬江動手了……
艾飛雨默默地嘆息一聲,似乎在為淮西軍感覺到惋惜,他隨后娓娓說道:“秦宗權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所有淮西軍的將領,在他的面前,都只不過是一條狗罷了,要來就來,要走就走,要殺就殺,其妻子兒女,要是被他看中,同樣拉來奸淫侮辱,何來自尊和滿足?刻薄寡恩,賞罰不公,所以麾下大將一個個都不得不先后逃離。項羽也從來都不會替別人著想,頂多只會弄些小恩小惠,在進行權力和職務的調整時,完全只憑一己的好惡,賣弄自己的權威。他把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對于韓王韓成,竟然因為其謀士張良曾幫助過劉邦的緣故,先是不讓他到封地去,繼而又降為侯爵,最后予以謀殺,實在是不能容物,終于把韓成的智囊張良逼入漢營,和他作對到底。事實上。劉邦東進反楚,是張良鼓動的;反楚的同盟軍黥布、彭越,也是張良替劉邦聯絡的,可以這么說,張良完全是因為項羽的原因,才會投降劉邦的,項羽地最后敗亡,和張良有莫大的關系。項羽端石頭砸自己腳,終于將自己砸死了。”
劉鼎沉吟著說道:“當年袁紹引狼入室。將董卓請到洛陽。恐怕也是差不多吧?”
艾飛雨點頭說道:“然也。當年劉邦和項羽約定。誰最先進入關中。就聽誰的號令,結果最后劉邦首先入關滅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約封為關中王,至少也該把劉邦的家鄉封給他,或封得離家鄉近一點。以慰藉這支人馬的思鄉之情。這樣不但可以賣劉邦一個人情,還可以削弱劉邦對自己的威脅。項羽自己一門心思要衣錦還鄉,應該知道別人也有同樣的念頭。事實上,劉邦的將士的確是在日夜盼望著可以回去家鄉,只要能夠回去家鄉,他們就不想繼續打仗了。麾下地將士已經不想打仗,劉邦又如何能夠威脅到項羽呢?沒有了將士地支持。劉邦最多做個田舍翁罷了。”
“遺憾地是。項羽偏偏沒有這樣做。也許是出于對劉邦先入關中地忌恨,忌恨他搶了自己的風頭。竟然把劉邦打發到當時視為蠻荒之地的漢中,當年的漢中,可沒有現在這么富庶,以至于劉邦一天都不愿意在那里呆下去,麾下的將士也恨透了項羽,他們的怒火被引爆出來以后,劉邦馬上利用上了這股強大地力量,他引兵東討項羽,最終經過一連串艱苦的斗爭,打敗了項羽。****從他一進咸陽宮就發呆不想走來看,劉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個人的需求比較容易滿足。如果當時項羽給劉邦一個王位,將他送回老家,沒準后來的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至少是,誰要鼓動劉邦反對項羽,總不大容易,而已然回鄉的士兵也很難再讓他們重返戰場。但是項羽偏不讓劉邦吃飽,這就逼得劉邦非吃了他不可。”
說到這里,艾飛雨“凝視”著劉鼎,緩緩的說道:“大人是否從中聽出些什么來?”
劉鼎沉吟著說道:“信用。”
艾飛雨點頭說道:“然也,將者,仁勇智信嚴,但是大人已經不僅僅是將,所以信用顯得更加地重要,承諾過地一定要兌現。劉邦控訴項羽的十條罪狀里面,最終地一條就是背信棄義。項羽公開許下的承諾,最后卻自打嘴巴,沒有兌現,自然讓天下豪杰寒心。故,不要輕易許諾,更不要輕易許下不能實現的承諾。一旦許諾,就要不折不扣的執行。大人在霍山縣許諾十稅一的政策,短期內千萬不要修改,否則對大人的威信將是極大的打擊。然則大人出入軍營之中,談笑風生,談論女色,都無所謂,只是不能輕易許諾,更不能說過就算。或許大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許下承諾,但是基層的將士們卻是牢牢記得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們才是鷹揚軍最基本的戰斗力。他們不是牲口,不是工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劉邦將麾下將士當人,每戰盡量避免傷亡,故人人效力,誓死奮戰。項羽表面上關心士卒,噓寒問暖,但是每戰都是正面迎擊,一鼓沖鋒,即使獲勝,損失也大,時間一長,大多數的官兵就會厭戰。要知道,沒有哪個戰士是天生為了死亡而來的,他們之所以勇敢面對死亡,是因為他們可能在避免死亡的同時,獲取更大的利益。如果總是獲取不到利益,只有死亡的話,他們是不會繼續效力的。項羽逃到江東,最終只剩下二十八騎,其他人難道都被消滅了嗎?不!只是他們不愿意追隨項羽了,因為即使追隨他,他只有死路一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