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299章 海上絲綢之路(2)-《漢鼎》


    第(1/3)頁

    兄弟們,本書22日封推,將月票猛烈的砸給我吧,讓我也華麗一個月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有之,秦時有徐福東渡日本,帶去了數千童男女和“百工”的同時,也帶去了中原的桑蠶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因此,日本人尊徐福為“蠶桑之神”。漢時則有了對東南亞的往來記載,《漢書•地理志》里曾保留了這樣一段史料,其意大致如下:自漢朝日南障塞和徐聞、合浦等地,都可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其航海經過之處有都元國今蘇門答臘東北部,邑盧沒國緬甸勃固附近,諶離國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達夫甘都盧國緬甸的卑謬,唐驃國又航行道黃支國印度南馬德拉斯西南,再南到已程不國約今斯里蘭卡;回程時經過宗皮新加坡西邊,然后到日南郡最南邊的象林縣才結束航程。

    三國時也有很多關于同日本和朝鮮交往的記載。近來更有人指出,海上絲綢之路始自距今千多年前的南詔地區,其路線大致是:大致是從四川、湖北的酉水船運到湖南的沅水,再經沅水船運到貴州的鎮遠,然后經“馬幫”馱運,經貴州、云南、緬甸、印度到達西域各國。可見,中國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早已**有之,并非陸上絲綢之路的“衍生品”,只是在路上絲綢之路被阻斷以后。海上絲綢之路才顯得更加地興旺罷了。

    海上絲路起源雖早,但真正發展起來,形成規模,卻是本朝開國以后。秦漢至隋朝以前應該說是陸上絲路的黃金時期,這條溝通歐亞大陸的交通線,在歷史上對東西方商業、文化的交流曾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陸上交通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主要是西域一帶常常被游牧民族截斷。尤其是河西走廊一帶地戰爭頻繁不斷,控制權經常易手,一旦中原政權失去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路上絲綢之路馬上就會被阻斷。而這樣地事情層出不窮,最終將貿易的主導權讓位給了海路。

    高宗總章年間。薛仁貴平定天山一帶,路上絲綢之路正式開通,安西四鎮的設立,就是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然而,處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屢屢對安西四鎮進行襲擾。屢屢攻陷安西四鎮,使得絲綢之路斷斷續續。最為嚴重地是,睿宗年間,吐蕃攻陷安西四鎮,完全切斷了絲綢之路,直到武則天年間王孝杰收復安西四鎮,這條道路才重新打通。安史之亂以后,這條道路就再也沒有連通過。

    自此,海上貿易進入自己的繁榮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擔心被敵人阻隔,沿途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沒有任何一個有實力和天朝對抗,尤其是那些桀驁不馴的游牧民族,再也無法威脅到天朝的貿易通道。而且,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個特點,就是成本低,利潤高,民眾可以大量地參與,這樣就極大的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旺。

    安史之亂以后。天朝也開始積極鼓勵海上貿易。重點建設廣州,自從劉晏以后。廣州的財稅收入,就逐漸上升,最終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黃巢起義遍及全國,破壞非常嚴重,唐廷的收入受到嚴重的威脅。但是真正受到致命打擊的,乃是黃巢占領廣州以后,唐廷的財稅一下子去掉了十之六七,苦不堪言。

    從海上絲路地貿易范圍來看,唐朝時期海上絲路的范圍已經覆蓋東亞,東南亞,南亞以及東非。其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唐代中期以后,中國擴大了與波斯灣之間的遠航,并開辟了通向東非的航線。到了唐朝中期,隨著大食定都于巴格達,中國通向波斯灣的航線出現了新的突破。高仙芝在中亞戰敗以后,唐廷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進一步加深,也積極的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唐順宗時期,當朝宰相、地理學家賈耽在他的《廣州通海夷道》中,詳細記錄了中國海船從廣州起航,穿過馬六甲海峽至印度南部,又沿印度南部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線西行至波斯灣,最后抵達大食首都巴格達地航程。\\\\\\他還記錄了從波斯灣沿阿拉伯半島通向東非海岸,以三蘭(今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為終點地另一條東非航線。這些從前人寫的《酉陽雜俎》和杜環《經行記》中也可窺一斑。

    中國與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地往來早已有之,至唐朝時期仍然往來不絕,且有加強的趨勢。唐朝時,新羅商人來唐貿易的很多,從山東半島的登州、牟平、文登,到江淮一帶的揚州、楚州,都有他們的足跡;日本前后數十次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最多時人數超過五百人,“名義上是朝貢,實質上是以貢品換取中國賞賜的絲綢為主要目的”,兩國的貿易交往已開始使用貨幣,足見其交往之甚。與此同時,同東南亞及南亞諸國的貿易,也因波斯灣航線的取道而興盛。

    從海上絲路的規模來看,單就貿易的數額來說,據推測也已達到相當可觀的數目。到唐朝后期,廣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從船運數量上來看,每年來廣州的船舶數量不定,少者有二三十艘,一般的有四十來艘,大歷五年770年到廣州貿易的大小蕃船,竟達四千余艘。如每艘裝載量為五十噸。則此年廣州外貿貨物的吞吐量即達二十余萬噸。在這個年代,這已是相當可觀的數目了。

    隨著海上貿易的興盛,貿易商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波斯商人從東非、東南亞運來寶石、珊瑚、瑪瑙、香料、藥品及動植物。交換中國地絲、瓷、紙、大黃等物品。唐代南詔通過交通線同緬甸交流的貨物有、繒帛、**、琉璃罌、琥珀、光珠、瑟瑟、海貝等。新羅與唐朝之間的貿易很興盛,從中國運往朝鮮的有各種金屬工藝品、絲織品、高級袍服、茶和書籍,由朝鮮使節贈送唐朝的有金、銀、人參、毛皮等。唐朝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主要是輸出絲綢、瓷器、銅鐵,輸入白銀。

    沈若依娓娓道來:“海船出了長江口向北,日本是最重要地停靠點。那里盛產白銀……”

    劉鼎頗有些半信半疑,自言自語的說道:“日本出產白銀?”

    沈若依說道:“是啊!日本出產白銀。你不知道嗎?”

    劉鼎搖搖頭,他還真地不知道。

    日本不是個資源貧瘠的國家嗎?居然還盛產白銀?

    事實上,有唐一代,日本和天朝貿易中,最重要的貨物就是白銀。當時的日本。的確愚昧落后,甚至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地國家,天朝對于日本的認識,也處于混沌狀態。白銀是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東西,也是天朝唯一能夠接受的東西,每次日本遣唐使踏上天朝的土地。攜帶的最多地就是白銀。

    當然,日本人也知道白銀是個好東西,就這樣送給天朝,他們也不舍得,于是偶爾間,他們也會提出一些反對意見。但是白江口大戰以后,日本人明白自己遠遠不是天朝的對手,日本也徹底淪為大唐的附屬國,對于大唐的政策不敢有絲毫的違背。其市場或許不能叫市場完全對唐朝開放,白銀也就源源不斷的流出。

    海上貿易商人之所以如此積極的開拓日本市場,實在是被白花花的銀子蒙住了眼睛,銀子畢竟要比銅錢更加的引人注目,天朝地商人們都趨之若鶩。由于登州、膠州、萊州等地瀕臨日本,中間的航線很短,天朝主要的海上貿易航線,都從這里出發。當時這里的對日貿易非常興旺,完全壟斷了這個行業,如果不是戰亂。\\\\\江南商人還分不上份呢。

    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各地節度使群起割據。相互攻訐,登州、膠州、萊州、海州等地的港口都受到破壞,部分的貿易額才漸漸的被江南搶走。其實江南地區和日本、新羅等地的貿易,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不過也正因為新,所以吸引了很多商人。當時有傳言,日本遍地都是白銀,只要船只到了那里,就可以盡情地往回搬。陸琪玉家族訂購地海船,就是專門用來跑日本、新羅兩地的。

    劉鼎明白過來,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自言自語的說道:“難怪。”

    敢情顧陸兩家爭的,不是兩艘船,而是兩個聚寶盆啊!

    沈若依繼續說道:“其實啊,傳言都是假的,日本航線雖然利潤豐厚,可是如果時機不對,說不定也會虧本的。日本時不時都會爆發戰亂,如果靠岸的時候剛好遇到戰亂,那就麻煩了。”

    事實上,除了戰亂之外,日本和新羅的民眾數量畢竟少,也貧窮,消費能力很低,不能滿足海上貿易的需要。對于貿易商人來說,日本經常陷入戰亂,是他們非常最苦惱的事情,這次遇到并建立貿易關系的日本人,沒準下次返回的時候,就已經變成鬼魂了,他所占據的地盤也都換了主人,一切又要重新來過。此外,還有些戰敗的日本人,架著小船在海上流浪,專門打劫來往的商船,對過往的商船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日本的天皇呢?”劉鼎忽然問道。

    “什么天皇?”沈若依不解的說道。

    劉鼎皺眉說道:“就是他們日本國的皇帝啊!”

    沈若依很費勁的說道:“我知道日本國的皇帝,不過,好像他們的皇帝和我們的皇帝不同,不管事,不起作用。我以前聽父親說過,每次日本遣唐使到來的時候,我們都以為他們是日本皇帝派來的,可是最后才發現,原來不是,其實都是日本皇帝手下的人派來的,有的是有實力的大名,有的是權臣。至于日本皇帝叫什么名字。長什么樣子,天朝從來都是不知道地,以前據說有個日本皇帝叫做嵯峨,會寫天朝的文字,還會作詩,可惜天朝也沒有人見過他。”

    劉鼎神色古怪的說道:“原來是這樣的。”

    沈若依奇怪的說道:“有什么奇怪的嗎?”

    劉鼎地臉色逐漸的恢復正常。慢慢地說道:“不奇怪,你接著說。說南邊的。”

    沈若依好奇的看著他,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接著說下去。

    由于日本市場的不穩定,一早就有貿易商人將眼光瞄準了南邊,這就是南洋航線原來越受人歡迎的原因。現在所說地海上貿易。基本上都是指南洋航線,也就是從揚州、杭州、泉州、廣州等地出發,沿著南洋一直到波斯甚至是更遠的紅海地區,沿途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很多,使得貿易的貨物種類也很多,無法一一列舉。

    唐朝的海上絲路造就了一批繁榮的城市。其中不乏像廣州這樣地國際大都市。登州,明州,安南,泉州等都因曾唐朝的海上絲路而興起,但是,其中最為有名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還要數廣州。廣州在隋時為南海郡,戶數不多,不能算是一個大郡,不過因為其所處地理位置優越。僅靠海上貿易已相當繁榮,到唐朝時,廣州的地位就急促上升。

    《隋書•地理志》曾載:“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并所處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唐朝時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廣州得以繼續發展,逐步發展成為唐朝的第二大國際都市,作為唐朝的海外貿易的中心。“從廣州駛出和駛入港口的。有印度、波斯、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地船只,中國的船只也從這里駛往印度、阿拉伯等地”。《羊城古鈔》說。唐代有些年份,來廣州的舶商人員高達萬之多。唐人稱廣州為“雄藩夷之寶貨,冠吳越之繁華”。自唐朝以后,廣州成為南海對外貿易的樞紐,甚至在“安史之亂”時期都未受到影響。

    由于隋唐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當時世界上一些較有影響的國家無不與之有貿易關系。各國到唐的使節,均要貢獻本國物產,唐朝也會依禮回敬。同時為了表示天朝物產豐盛,唐朝通常還會給各國使節按級別進行賞賜。這實際上是以國際禮儀的形式進行官方貿易。與顯示國力的官方貿易相比,唐朝更為引人關注的是其日益活躍地民間交易。例如,黑衣大食,除了多次向唐派遣使節外,商業上地往來則不可勝數。廣州及東南沿海地區,有許多從海路上來的大食商人。他們成立特別地居留地,叫“蕃坊”,在當地影響很大。與此同時,中國商人也走出國界。

    遺憾的是,黃巢進入廣州以后,大開殺戒,只要看到異族,即刻處死,事后粗略統計,在廣州至少萬外國商人被殺。“從此以后,穆斯林商人和中國商人便在馬來亞的卡拉巴爾通商”。另據《阿拉伯通史》記載:“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也有本地的羊皮筏子”,“市場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城里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廣州啊廣州……”劉鼎自言自語的說道。

    “廣州……”沈若依也滿懷遺憾。

    劉鼎的身份特殊,沈若依可不敢說得太多,她很快錯開了廣州這個敏感的話題。

    唐朝海上絲路的興起與繁榮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很強的時代背景的,各種各樣的因素,都注定了海上貿易的繁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陸上絲綢之路有著不可克服的缺陷,無法滿足東西貿易交往的需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