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中原(3)-《漢鼎》
第(3/3)頁
初唐開始是道家的天下,唐廷皇帝都以老李的子孫自居。后來武則天逐漸專權,為了掃除稱帝的障礙,努力提拔佛教,她曾經多次前往佛門圣地朝拜,例如少林寺什么的,封官許愿。賜田賜地,在她地姘頭里面,還有來自洛陽白馬寺的僧人。在武則天的扶持下,佛教勢力一度興盛,到處都是佛寺,僧眾有數十萬人之多,佛教廣占良田,卻不納稅,甚至蓄養家丁丫鬟。引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開元以后,唐玄宗有意識的打壓佛教,佛家的勢力重新衰弱,安史之亂時曾受到一定沖擊。代宗以后卻又逐漸強盛,重新恢復了武則天時期地興盛。直到武宗會昌年間,唐武宗下令滅佛,佛教才徹底的衰落下來。會昌滅佛是對佛教有史以來的最大打擊,從此以后,佛教在內地的影響就一落千丈,再也無法對天下大勢構成任何的威脅了。
昔日會昌滅佛。天下僧尼凡三十余萬。其中二十六萬余要還俗,又殺僧尼六千有余。毀掉的寺院有四萬多所,各宗的經典、寺院幾乎全部被破壞了,他們真正做到了像毀佛健將韓愈所說的“人其人”要和尚還俗、“廬其居”把和尚廟變成在家人的房屋、要“火其書”把經書全部燒掉。簡單來說,這就是對佛教地“三光”政策。難怪紅云寺的僧人如此神秘,恐怕是會昌滅佛的陰影還沒有完全過去吧。^^^^
劉鼎隨意的敷衍了兩句,對于佛教顯然不太感冒。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后,發現淮西軍里面,竟然有很多助紂為虐的和尚,對和尚的觀感更加差。后來才逐漸的意識到,這些和尚愿意參加淮西軍,未必完全是為了殺戮。如果秦宗權能夠讓佛教重新興旺,殺點人又算什么?佛家和道家爭斗了幾百年,利益早就將慈悲為懷玷污了。
艾飛雨當然聽出了他話中的意味,于是不再談論佛教,緩慢的說道:“當今天下大勢,首先要從朱溫、李克用兩人開始說起。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東南董昌、錢、淮南楊行密、川中王建、關中李昌符,都是亂世梟雄。但是,他們和另外兩個人相比,就黯然失色了。這兩個人,就是朱溫和李克用?!?
劉鼎凝神細聽。
正題終于來了。
艾飛雨神色凝重的說道:“大人剛才說,朱溫是我們地敵人,不錯,朱溫地確是我們的敵人,但是這樣描述遠遠不足夠。”
微微頓了頓,他緩緩地說道:“事實上,朱溫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最大的一道坎,是橫在我們面前的最高的山嶺。我們是否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就要看能否爬上這座山嶺。爬上去了,我們就可以笑到最后。爬不上去,那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劉鼎神色凜然,凝神細聽。
艾飛雨沉穩的說道:“無數的事例證明,得中原者得天下,曹魏控制中原,最終西晉成就霸業。項羽英雄蓋世,失去中原,再無一戰之力。劉裕不能收復中原,劉宋最終滅亡。陳失卻中原,陳后主終成亡國之君。故此,欲爭奪天下,控制中原為關鍵?!?
“李克用的實力雖然強大。但是只要我們控制了中原,依靠中原強大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將其擊退。昔日地突厥人如此強盛,最終還是敗在了李靖的手中。那不是李靖一個人的勝利,而是大唐國力的勝利。只要控制了中原,平定了江南,我們就可以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訓練出最優秀的軍隊,然后和突厥人決戰。一擊致命。開拓西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同樣需要有強盛的國力?!?
“遺憾地是,朱溫同樣想要奪得中原。遺憾的是,他起步要比我們早,現在已經控制了中原的半數以上區域。更遺憾的是。我們采取的戰略,和他是基本相同的,就算我們奮起直追,也難以在短期內追上。更更遺憾的是,他已經率先占據了最有利的位置,絕對不會容忍我們侵犯的。故此。我們和朱溫之間,唯有死戰才能決定歸宿?!?
劉鼎默默地嘆了一口氣。
這就是朱溫給鷹揚軍制造地最大麻煩,是劉鼎有時候不太愿意面對的麻煩,主要是宣武軍的實力已經很強大了,要比鷹揚軍強大的太多,中間的差距已經超過了任何計謀策略可以彌補的范圍。鷹揚軍地開端無疑是順風順水的,直到現在為止,鷹揚軍的進取都是一帆風順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鷹揚軍就有實力戰勝宣武軍了,事實上,宣武軍目前的實力遠在鷹揚軍之上,鷹揚軍一旦和宣武軍直接遭遇,勝算到底有多少,劉鼎自己都無法知道。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朱溫都是鷹揚軍需要跨越最大的門檻。只要涉及到中原爭奪,朱溫就是繞不過去地坎,而且雙方沒有和解的可能。宣武軍起步要鷹揚軍早,吸收了原來起義軍中的大部分人才。而且控制了中原主要的戰略要地。朱溫本身也是從死人堆里里面摸爬滾打出來的人物。別人要謀士有謀士,要勇將有勇將。想要打敗這樣的敵人,談何容易?
論實力,鷹揚軍差宣武軍好幾個檔次?。∵@種實力上的差距,要是在游戲里面,倒是可以作弊彌補回來,可是在這個真實的世界,差距就是差距。說的不好聽一點,現在地鷹揚軍只能算是一頭狼,而宣武軍卻已經是一頭猛虎。一頭狼無論多么兇猛,想要戰勝一頭猛虎,成功的幾率都是很小的。
當然,狼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戰勝猛虎。只是如何創造這個機會,難度就高了。朱溫不是周寶、不是林度、不是路審中這些不入流的人物,他是鷹揚軍目前遭遇到的最狡猾的對手。他能夠在叛變之后的四五年時間里,就將勢力延伸到如此廣袤的地區,證明他絕對不是庸才。和曹操相比,朱溫顯然更加的狡猾。
艾飛雨留給劉鼎足夠的時間來考慮。
良久,劉鼎才說道:“你繼續說罷!”
艾飛雨說道:“朱溫是個強大地對手,我們必須正視他,研究他,琢磨他,只有將他琢磨透了,我們才有勝利地機會。飛雨對此人的總結,有八個字:反復無常,冷酷堅韌?!?
劉鼎聽他娓娓道來。
朱溫此人是無賴出身,和劉邦有幾分相似,但是他出身盜賊,武勇更在劉邦之上,使得他要比劉邦更難對付。唯一可以用來比較地,就是三國時候的曹操,然而朱溫要比曹操更加的狡猾。從小的生活經驗就告訴朱溫,善變是保持自身的最佳辦法。面對弱者,朱溫毫不留情,斬盡殺絕,面對強者,朱溫又能屈膝求全,忍氣吞聲。為了生存下去,朱溫可以放棄自己的一切,包括尊嚴。他不擇手段的積累實力,不遺余力的打擊自己的對手,都充分說明了他復雜多變的性格。
宣武軍最大的特點,就是常有逃兵,朱溫自己也很頭疼,他想了兩個殘酷的辦法,可是依然不能完全制止。最后謀士敬翔告訴他,逃兵并不可怕,這些逃兵到了其他勢力以后。剛好可以成為朱溫攻擊對方的借口。等到合適的時候,散布流言,表示那些逃兵都是宣武軍派去的奸細,對方自然就會將他們全部誅殺殆盡,殺戮一起,宣武軍就有了出兵地借口,不但解決了這些逃兵。還贏得了仁義名聲。朱溫正是以此為借口,屢屢攻擊東南方的武寧軍節度使時溥,不斷的擴大地盤。
饒是如此,朱溫還是制定了嚴厲的律令,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宣武軍的戰場紀律是非常殘酷的,戰斗結束以后,如果某個部隊地主帥沒有回來,其他人卻跑回來了,這些人全部都要被斬首。謂之:“跋隊斬”。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宣武軍的士兵不得不奮戰到底,陪同自己的長官同生死共存亡。
由于“跋隊斬”的軍令實在殘酷,不少宣武軍士兵悄悄逃亡,他們沒有選擇別的勢力投靠,而是選擇偏僻山嶺藏匿。于是朱溫又下令在士兵臉上刻字,作為標記。士兵如果逃走,因為臉上有刻字,很容易被哨卡發現。這樣的士兵被抓回來以后,當然是公開處死,連同長官也要受罰。由于朱溫的軍令非常殘酷。因此宣武軍每戰必定拼命,退縮者只有被處死的份。
處在中原這種四戰之地,朱溫地敵人實在太多了,面對不利的形勢,朱溫也非常能忍。當初和王重榮交戰的時候,因為上司孟楷的搞鬼,朱溫的日子過的非常地艱苦,部下傷亡很大,援兵卻遲遲不到。危在旦夕,但是他依然堅韌下來了,沒有給王重榮打敗他的機會,而且沒有讓黃巢看出他又叛變的念頭。占領了汴州以后,宣武軍的兵力不足。
朱溫的能忍,尤其表現在對李克用的用兵上。
在北方,朱溫最大地敵人,其實不是秦宗權,而是李克用。秦宗權的淮西軍依靠搶掠為生,注定了是不長久的。縱有煙消云散的那一天。然而李克用的卻不同。突厥人有仇必報的性格,注定了他們對朱溫是最大的威脅。他和朱溫之間,注定了最后也只有一個人可以活下去。
上源驛事件以后,朱溫和李克用不斷開戰,黃河兩岸戰火連綿。李克用每年都要發動數次對朱溫的戰役,利用突厥騎兵的機動性,深入黃河岸邊偷襲朱溫,同時在政治上不遺余力地打壓朱溫。面對李克用的瘋狂,朱溫采取了高筑墻的手段,在黃河岸邊修建防御要塞,駐兵把守,同時實行堅壁清野的措施,不給李克用發揮戰斗力的機會。
面對宣武軍的銅墻鐵壁,李克用非常惱火,騎兵善于機動而不善于攻堅,只有將宣武軍引誘出來,才能更好的聚殲。然而,無論李克用如何挑釁,如何刺激,朱溫都不肯輕易出戰,無論李克用如何羞辱他,他都能夠堅韌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李克用面對這只老烏龜,還真的無從下手,好幾次都無功而返。
劉邦身邊有張良、韓信、蕭何,朱溫身邊同樣有敬翔、謝瞳、葛從周、孟絕海、鄧天王、龐師古、牛存節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單從人才上來說,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鷹揚軍。尤其是宣武軍地核心謀士敬翔,更是鷹揚軍最為關注地目標。如果劉鼎決定實施刺殺計劃,那么敬翔的排名肯定要在朱溫之前。
敬翔地生年不詳,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自稱為昔日平陽郡王敬暉的后代。敬暉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唐神龍元年(705年),曾經聯合張柬之、桓彥范等人,發動政變,將武則天逼退位,擁戴唐中宗復辟。被唐中宗封為異姓郡王。后被武三思所害。唐睿宗即位后,賜敬暉王”爵,并封敬暉為秦州都督,謚曰“肅愍”。
敬翔小時候就聰明過人,酷愛讀書,尤其擅長于寫文章。按照讀書人的歷來傳統,參加科舉是最好的出路。他曾經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名落孫山。紛亂的世道,他投了朱溫的手下王發。初時,敬翔在軍中“為人作箋刺”,也就是給軍中一些文墨不通的將士代寫書信,有時有將領欲寫公文向上級報告,也來找敬翔代筆,敬翔寫完后,還要向人家解釋,文縐縐的別人聽不懂,也不愛聽。
敬翔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干脆用大白話來寫,還在公文中,加入當時流行的俚言俗語,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將嚴肅枯燥的公文作了通俗化、情趣化、生活化的處理,取得了極好的效果。朱溫出身草根,對那些文縐縐的“之乎者也”也頭大,他喜歡敬翔創造的生動活潑的文風,看后居然愛不釋手,很快將敬翔調到了自己的身邊。
再次謝謝書友“名劍相思”的厚愛!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