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光州來的家書已經(jīng)有三封了,第一封是報平安的,阿爺口述,青牛寫的,字跡還算工整,看來青牛雖然沒再讀書,但有練字。 字里行間都是歡喜,對重回家鄉(xiāng),他們所有人都打心底高興。 第二封家書是說回家后的安置,還是阿爺口述的,他就村里的路不好,無法走雙匹馬車,他已經(jīng)出資讓村民修路。 沈家的老宅被劉管家照顧的很好,還提前修繕過,移載了很多花草,添置了不少東西。 等冬素他們回到家,在行宮住膩了,可以回家小住。 他的魚塘如今成了光州一景,因?yàn)檠佤~塘附近的荒地,全部成了作坊。 以前無主的荒山也被人包去種茶樹,魚塘四周都修了寬大的馬路,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跑來賞荷。 信末尾是蔣氏的口述,山山的媳婦生二胎了,大蓮的婚事一直沒議好,那姑娘心大了,想去幽州投奔大麥,嫁到幽州去。 第三封家書則是充滿擔(dān)憂,太皇太后的國喪已經(jīng)傳遍天下,阿爺他們是最早知曉的。 又擔(dān)心冬素和孩子們會吃苦受罪,又擔(dān)心因這事影響,他們不回光州了。 又怕回來晚了,路上凍著孩子們。 阿爺說,一切以國事為重,別讓皇上為難,反正家在這里,什么時候都能回。 這封家書冬素沒給凌墨蕭看,但他又怎么可能察覺不到呢? 晚飯時他鄭重地跟冬素商議,不如冬素帶著三個孩子先回光州,他隨后急行軍趕回家,反正一家人肯定是要一起過年的。 冬素拒絕了,她寧愿等他忙完,一家人一起走。 凌墨蕭默契地沒問原因,他自己也知道,皇后真帶孩子們先走了,明天他能走到哪都碰到美人。 再者他也擔(dān)心冬素一人帶著三個孩子趕路,回光州無法走水路,坐馬車比坐船辛苦多了。 與其分開走都擔(dān)憂對方,不如一家人一起。 好在九月底,凌墨蕭忙完了政事,博物館、紀(jì)念堂和皇家藏書閣也正式落成開放。 在全長安權(quán)貴和官員的恭送下,南巡隊伍再次出發(fā)。 冬素從車窗里看身后的長安城,笑問凌墨蕭:“皇上覺得長安的權(quán)貴以后還盼咱們來嗎?” 凌墨蕭也笑了:“估計會日日祈求上天,朕再也別來長安。” 冬素大笑起來:“即如此,咱們偏要來,隔幾年就回來祭祀皇陵。” 一出長安城,所有人都鮮活自在起來,連三寶都在襁褓中揮手踢腳,這孩子不愛動,只有哥哥姐姐陪他玩才會動一動。 北方到深秋,就很難看到綠意,但車隊是往南的,窗外的景色從紅黃的樹葉,漸漸變成還能看到綠樹。 看著地圖,離家鄉(xiāng)越近,冬素越激動。 她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起來,因?yàn)檎嫠闫饋恚庵菀膊皇撬募亦l(xiāng)啊,那是原主的家鄉(xiāng)。 也許原主留了一些東西在她的骨髓里,靈魂里,所以她才從沈家人身上感受到親情,才會回光州有回家鄉(xiāng)的感覺。 這種感覺對她來說,很美妙,有一種不是在空中飄著,而是腳落在地上。或者說像隨風(fēng)漂泊的小種子,終于找到地方能生根發(fā)芽了。 她對這個世界總是有隔閡的,這種隔閡不管是沈家人,還是凌墨蕭,甚至三個孩子,都無法為她消除。 她知道,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是至死都無法消除的遺憾,她唯一的自救方法,就是將這個世界,盡可能地變成故鄉(xiāng)的模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