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一節諸公心中都清楚,朕就不再強調。 然如此明確政令之下,居然還有不遵王化者,企圖與朝廷作對。 據報,建寧、云南、永昌、汶山等七郡太守陸續遭歹人襲擊。 汶山太守習承業甚至因公殉職,卒于任上。 經查,巴郡太守王彭與其子王振、尚書仆射李福以及其族人李仁、典學從事譙周兄譙聃、比蘇縣令張毣等,眾多益州官員皆在眾太守遇刺前參與了搶占蠻夷土地之事。 以上搶奪蠻夷土地之人,皆不同程度受到蠻夷抵制,同時也受到郡守捉拿審問,甚至是責罰。 若將兩件事連起來看,似乎太守遇刺和以上搶奪蠻夷土地被責罰之人,有不小的關聯。 若一郡、兩郡如此,還可說是巧合,如今七郡皆如此,就不得不讓人遐想聯翩了。” 說道此處,李世民略微一頓,觀察堂下諸公表情片刻。 發現凡是益州官員大部分神色慌張,時不時看向杜瓊、譙周等頭面人物。 荊州、東州官員則是面帶笑意,不住點頭。 見益州諸公表現,李世民心道,自己能如此快將此事擺上臺面,還多虧了杜瓊、譙周二人。 可憐其余益州士族,不知早就被領頭之人出賣,還這般信任杜瓊,欲看杜瓊眼色行事…… “以上太守遇刺之事均為朕根據個郡上報情況推測,并無確切證據。 但是,不遵律法,威逼利誘太守、搶占蠻夷土地,已經是夠得上抄家斬首的大罪。 此一罪,倒是證據確鑿,朕已經下令各郡守、都護府等將當地一應參與人員就地正法。 按眾人罪責大小,該殺的殺,該貶的貶。 相信過不了多久各地將會把結果送到成都。 至于其中牽扯到的朝中官員應如何處置,朕還是希望聽聽諸位的看法。 畢竟他們人在成都,能被朕提名,完全是因為受族人、親屬牽連。” 話音剛落,李福快步跨出班列,稽首向陛下道: “啟稟陛下,此事臣有看法!” “哦?李尚書一向對于朝中之事頗有見地,此次又被族人李仁牽連。 汝之建議,朕還真的聽上一聽。” 李福躬身謝過陛下,整理下思緒,正色道: “回陛下,此事應當與前些日置換土地之事一同來看。 臣以為,不論吾等派出何人前往管理新置換土地,離開成都后,其行為當不受吾等約束。 一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說知人知面不知心。 即便是族親、嫡子,吾等身在成都之人也不能就保證可控制其言行。 既然陛下是根據諸如李仁、王振、譙聃等在當地管理所置換土地之人,反推出他們所犯之事與吾等族長、父兄等有關,那吾也可認為,是他們瞞過吾等,借著家族、父兄威望行一己之私欲。 望陛下明察!切莫武斷,將吾等在朝中無辜之人,誤認為同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