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是卻能從四川釣魚城到湖北襄陽,長達數千公里防線上調動全社會資源對抗巔峰時期的蒙古大軍長達數十年。 交子可謂是功不可沒。 相比宋朝人,蒙古來的元朝統治者在金融方面操作水平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蒙古王爺們當然也明白發行紙幣的好處,但他們貪婪成性,只想依靠紙幣來掠奪民間財富。 元朝官方制定的紙幣叫作“鈔”,元代大部分時期,不鑄造銅錢并禁止使用前代銅錢。 鈔是唯一通用的法定貨幣。 蒙古人發鈔開始還有點節制,后面就亂來了,最后這個元朝的鈔很快就變成廢紙。 缺錢了,就安排印刷一批,然后發放給各位王爺們,王爺們安排下人們出去強行采購使用。 老百姓手里的元鈔很快膨脹貶值,成為廢紙。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幾乎全盤繼承了元朝制度,其中也包括這個紙幣。 不過明朝的紙幣加了一個字,朱元璋自己改的名字,叫作“寶鈔”。 朱元璋發行紙幣吃相比蒙古人還難看。 一方面缺錢時候拼命印鈔采購,另一方面規定民間繳納賦稅時,使用寶鈔不得超過三成,另外七成需以實物交割。 老百姓心里都怨氣很大,只印鈔不回收,這擺明了是用白條搶實物啊! 所以,明朝的紙幣貶值比元朝還快,朱元璋還沒死,這個明朝寶鈔已經淪為廢紙。 朱元璋為了保證寶鈔發行,不但禁止金銀在民間流通,還停止了銅幣的制造。 但交稅卻可以使用金銀。 紙幣變成廢紙,銅幣也不發行,民間就自發將金銀作為流通的貨幣。 以前大錠白銀用于大宗交易,民間為了使用方便把錠銀敲碎,用稱中藥的戩子稱重,逐漸自發用碎銀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這下好了,明朝政府喪失了民間公信力,鑄幣權沒了。 整個社會被迫接受以白銀作為事實主體貨幣。 終明一朝,再沒有成功恢復過紙幣的信譽。 而且大明不產銀,鑄幣的材料也不由自己說了算。 這基本上導致明朝政府在財政方面是個絕對的小政府。 第(2/3)頁